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江苏大学学子探寻溪南村发展密码

2025-08-22 11:35:06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乡村振兴如何既守得住文化根脉,又激发创新动能?8月10日,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溪畔薪火”实践团队走进红豆集团与常熟市碧溪街道溪南村,以实地调研解锁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发展路径,用青年视角见证&ld

乡村振兴如何既守得住文化根脉,又激发创新动能?8月10日,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溪畔薪火”实践团队走进红豆集团与常熟市碧溪街道溪南村,以实地调研解锁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发展路径,用青年视角见证“古村新生”的生动实践。

党建研学筑基:从企业实践到乡村治理启示

在红豆集团党建馆,实践团队系统研学其“三位一体”模式与“五个双向”机制,深入梳理党建与企业经营的融合路径。通过观摩党组织在凝聚团队合力、破解发展难题中的具体实践,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党建工作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为理解乡村治理中的组织力量积累了理论参考。

溪南图景初展:党建引领下的创新实践

随后团队成员转赴溪南村,一幅“党建引领、文旅融合、青春赋能”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展开。与村委成员的交流中,团队详细了解了村庄“一岛、二中心、三基地”的特色布局。在交通安全基地,VR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眼前一亮——村民通过虚拟场景学习交通规则,科技赋能让乡村安全宣教更高效,也让“党建+科技”的创新模式深入人心。

(图为溪南村党委书记与团队成员进行党建交流分享讨论。)

文化基因活化:从精神灯塔到非遗变现

溪南村的魅力,更在于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在院士文化馆,徐义刚院士的科研故事与乡土情怀交织,激励着村民尤其是青年一代扎根基层、勇于创新;上鹞灯非遗馆内,传承人带领研学团队体验扎制工艺,穿竹篾、糊灯纸、绘图案的过程中,古老技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文化不仅是陈列品,更是能变现的资源。”实践团队成员感慨道。

文旅流量变现:从“行走的课堂”到振兴增量

“行走的课堂”让文旅融合落地生根。长寿岛的亲水观景、棉花研学基地的农事体验、交通安全基地的VR互动,串联起“一日游”研学路线;16所合作院校的师生在田间劳作、非遗体验中,让劳动教育有了生动载体。这种“以旅促学、以学兴农”的模式,正让“研学流量”变成“振兴增量”。

(图为学生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体验开卡丁车。)

产业振兴破局:全链条思维激活经济动能

产业振兴的“溪南智慧”同样令人驻足。团队成员走访村落,详细了解盛禾农业科技公司的蔬菜“四新”技术基地里,新品种试种、冷链配送等全产业链模式,让“一棵菜”从田间到餐桌实现价值倍增;“公养民享”鱼塘通过积分制分配收益,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村民王女士提到,村里定期组织农业技术讲座、电商运营培训,还邀请高校专家现场指导,让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有了返乡扎根的底气。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走访,详细了解居民生活感受。)

校地联动聚力:青年智慧点亮乡村未来

作为校地联动的纽带,溪南村与江苏大学等高校共建实践基地,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实践团队围绕乡村治理、非遗传播等议题与村委座谈,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青年智慧与乡村需求的碰撞,正在催生更多创新思路。”溪南村村委成员表示。

(图为溪南村村委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介绍溪南村长寿岛。)

从红豆集团的党建经验到溪南村的振兴实践,“溪畔薪火”团队见证了党建引领下,文化、科技、青年力量如何深度融入乡村发展。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报告中所写:“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组织的凝聚力里,藏在文化的生命力里,更藏在青春的创造力里。”这场暑期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探寻,更是青年一代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起点。(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洋;苏州工学院,王樱洁)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