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沙果红了—三代果香里的青春接力与培育新模式

2025-08-22 10:18:32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金秋时节,内蒙古科右前旗的沙果林迎来丰收。千万颗红彤彤的沙果压弯枝头,宛如撒在绿毯上的红宝石。在俄体镇齐心村的"松婷一号"示范基地,崔松婷穿梭于果树间,指尖轻触泛着光泽的果皮,眼中闪烁着与这片果园共生的

金秋时节,内蒙古科右前旗的沙果林迎来丰收。千万颗红彤彤的沙果压弯枝头,宛如撒在绿毯上的红宝石。在俄体镇齐心村的"松婷一号"示范基地,崔松婷穿梭于果树间,指尖轻触泛着光泽的果皮,眼中闪烁着与这片果园共生的光芒。从曾祖父种下第一棵沙果树算起,这个家族与沙果的情缘已跨越三代,而她正用青春和科技,为延续百年的果香故事写下新的篇章。

一、三代人的果香传承:从"生存树"到"希望树"

崔松婷的曾祖父在自家后山栽下30棵沙果树苗,这个迫于生计的决定,意外开启了家族与沙果的不解之缘。"那时候种沙果是为了换粮食,成熟的果子用筐挑到镇上卖,换些盐巴和布匹。"崔松婷的父亲回忆,90年代他家的沙果园扩大到50亩,却因品种老化、管理粗放,亩产始终停留在800斤左右,"果子小、酸头重,遇上雨天还会烂在枝头,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

家里三代深耕果园的崔松婷带着"让沙果产业活起来"的信念回到家乡。此时的科右前旗沙果种植面积已达10.5万亩,但传统品种"黄太平""大秋"面临抗挂果周期长、成活率低等问题,产业升级迫在眉睫。"曾祖父那代人靠沙果活命,父亲这代人靠沙果养家,到我这代,要让沙果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果'。

二、科技破局:00后新农人的"育种革命"

创业初期,崔松婷带着笔记本走遍全旗21个沙果主产村,记录下37种土壤样本和21个传统品种的生长数据。她发现,本地沙果最大的痛点在于"种源退化"——因长期无性繁殖,果树普遍患有病毒病,导致果实畸形率高达25%。

在内蒙古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支持下,崔松婷开启了长达两年的育种攻关。她以野生山丁子为砧木,经过上百次实验,筛选优质沙果苗。含糖量提升百分之十的"松婷一号"通过品种审定,其挂果期比传统品种缩短20天,亩产突破1800斤。

"这不是简单的品种改良,而是一场种植模式的革命。"崔松婷介绍,她在示范基地推行"五统一"标准化管理:统一脱毒种苗、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害绿色防控、统一智能监测、统一分级采收。全流程标准种植技术配合病毒检测装置,科学管理果园。

三、产业裂变:从"一棵树"到"一条链"

随着"松婷一号"的推广,崔松婷构建起"科研+种植"的沙果培育新模式: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向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目前已带动27户果农改良品种,核心示范区面积扩大至600亩。

四、青春接力:当"果三代"遇见乡村振兴

在崔松婷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曾祖父当年的种植笔记:"五月剪枝,七月防虫,十月收果......"如今,笔记本旁边多了一台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更新的土壤墒情和果实生长数据。"三代人守着同一片果园,不变的是对土地的热爱,变的是种地的方式。"崔松婷这位年轻的"果三代"正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加入沙果产业。她组建的"新农人创新团队"中,00后占比达70%,其中既有农学专业学生,也有电商主播。

站在果园的瞭望台上,秋风掠过,满树沙果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个充满希望的规划鼓掌。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三代人的青春接力,让小小的沙果成为内蒙古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当果香飘遍北疆,那抹鲜艳的红色里,藏着传统农业的蜕变,更藏着新时代新农人的梦想。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