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阳光下,湖北利川的烟田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蓝天白云映衬着绵延的青山,清澈的溪流穿过葱茏的田野,整齐的烟垄间点缀着大豆、薯类,勾勒出生态与产业交融的现代农耕图景。在这片土地上,烟叶不仅是传统作物,更成为撬动绿色转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烟豆套种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走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发展的特色烟叶产业发展之路,助推乡村振兴。”近日,利川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负责人介绍,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构建了“高颜值生态”与“高质量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利川作为湖北省烟叶种植核心区之一,近年来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传统农业。在元堡乡的千亩烟田里,种烟大户王庆福深有感触:“烟叶收完后种上素菜,土地不闲置,收入翻一番!”他算了一笔账:去年利用烟后地种植的100亩蔬菜销往沿海城市,增收25万元。这种“烟+N”轮作模式正是利川破解土地资源瓶颈的缩影。
通过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推广绿肥种植、科学轮作,全市已建成生态烟田12万亩,烟+N套种和轮作2.2万亩,种植绿肥1万亩,既解决了重茬病害难题,又让烟农年均增收超万元。
无人机飞防
绿色技术的深度应用,让烟叶产业焕发新生。在文斗镇金龙村,烟农杨克树指着发酵池介绍:“畜粪变沼液,烟田‘吃’上有机餐。”通过种养循环体系,烟区90%以上的畜禽粪污转化为肥料,配合1685吨生物有机肥和2244吨饼肥的科学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大力推广地膜回收资源化利用、无人机统防统治、烟蚜茧蜂、异色瓢虫防治蚜虫、性诱防治斜纹夜蛾、生物防菌剂等病害防治技术,绿色高效专业化植保率达100%,走上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
而在烘烤环节,1378座生物质颗粒烤房和15座电能烤房全面替代燃煤设备。“以前烤烟冒黑烟,现在无污染还省工!”汪营镇烟农黄才刚的感慨道出产业升级的实效。据统计,绿色烘烤技术不仅减少碳排放量,而且上等烟叶比例同步提高10%。
生物质颗粒烘烤
生态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今年利川5.61万亩烟田预计带动烟农收入2.3亿元。产业链延伸还创造出50万人次的季节性岗位,村民务工增收6000余万元,人均1.2至1.5万元。
从沃野田畴到烘烤工场,从技术革新到多元增收,利川通过从“生态颜值”到“经济产值”的高效转化,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利川将继续走厚植生态底色,发展绿色产业之路,为强村富民注入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杨秀明 刘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