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护丝绸文化根脉,激发青年一代的文化担当,更让千年丝绸技艺在创新传承中焕发新生,7月30日与8月8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信”火相传・元溯科创队与姑苏行队先后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与艺葭非遗制作馆,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传承项目活动。
7月30日,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大家的目光追随历史脉络,深入探寻丝绸诞生的全过程。“大家看这组复原场景,”讲解员指着动态展示墙介绍道,“从桑园采叶、蚕室育蚕,到沸水中抽丝、纺车捻线,再到花楼织机上下翻飞的提花过程,一枚蚕茧要经过36道工序,才能蜕变为锦缎上的一缕流光。”随着讲解,队员们的视线从泛黄的古籍记载移向玻璃罩内的蚕茧标本,又落在按比例缩小的汉代织机模型上,这份技艺仿佛变得可感可触。
此次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展活动,是团队在非遗传承项目中的又一次积极实践。通过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丝绸文化,不仅增强了他们对非遗的认知与热爱,更为非遗传承培养了年轻力量。相信在未来,“信”火相传·元溯科创队将继续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让更多的非遗文化在校园内外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续写新的传奇。
8月8日,走进艺葭非遗制作馆,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着一件件精美的点翠作品,队员们瞬间被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所吸引。非遗传承人详细为队员们介绍了点翠技艺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从翠鸟羽毛的选取、处理,到与金属胎体的巧妙结合,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传承人讲到,点翠技艺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极高,一枚小小的点翠饰品,往往需要耗费工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有失。
活动中,队员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点翠技艺的部分制作环节。从小心翼翼地拿起羽毛,到尝试着将其固定在胎体上,大家深刻体会到了这门技艺的复杂与精妙。过程中,队员们不时向传承人请教问题,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此次活动,队员们近距离触摸到了非遗文化的脉搏,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更让“保护非遗、活化非遗”的信念深植于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