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历史趋势 推动制度创新走深走实

2025-08-20 09:59:39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国际竞争格局深度重塑,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发展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在此关键阶段,中国经济正经历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转型,发展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国际竞争格局深度重塑,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发展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在此关键阶段,中国经济正经历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顺应全球科技浪潮、应对复杂国际挑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塑造国家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抉择。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25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2024年,“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增加值占GDP比重约18%;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接近2.7%,超越欧盟平均水平并趋近OECD国家均值;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步增长9.5%,新动能加速聚集,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日益形成。然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伴随深刻变革的系统工程,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同时,也客观带来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结构性挑战,对统筹推进“稳增长”与“防风险”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 新质生产力转型中的系统性挑战

新质生产力转型中的系统性挑战,本质上是其发展进程中多重矛盾交织作用的体现,突出表现为动能转换期的结构性摩擦、风险传导与宏观管理复杂性,对统筹兼顾发展速度、质量与安全提出了更高治理要求。究其根本,这些矛盾源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若干深层次特征。

,创新活动具有更强的长期性与不确定性。核心技术突破与前沿产业孵化依赖高强度、长周期的研发投入与基础设施支撑,此类投入具有显著沉没成本特性。加之技术路线与市场前景使收益高度不确定,创新活动天然蕴含风险,对投融资机制、风险分担体系等构成考验。

其二,发展路径往往伴随系统性革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常非简单线性扩张,而是对传统技术、业态和就业结构进行系统性调整与优化升级。这种深刻变革与快速迭代伴随资本、劳动力、数据等生产要素在空间、行业间的剧烈流动与重新配置,客观上会带来转型中的结构性摩擦与短期波动,使部分传统领域和群体面临适应性压力。

市场预期与技术产业化进程之间存在落差技术创新常激发对未来前景的高度预期,促使市场主体行为超前调整。但技术扩散、市场接纳与产业成熟需循序渐进,短期内易出现需求结构、供给能力衔接不畅,引发局部领域需求不足、投资过度集中等资源错配现象。

其四,金融市场预期进一步放大波动传导。金融市场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可能通过估值与风险偏好等机制,放大技术进步的预期效应。同时投资者情绪与投机心理易引发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并通过财富效应、融资渠道等途径向实体经济传导,增加宏观经济管理的复杂性。

面对新旧动能实现历史性转换进程中难以规避的经济摩擦,如何有效统筹技术创新的澎湃动能,同时妥善应对转型中的结构性波动,确保经济增长不失速、社会预期不失衡,成为检验治理能力的关键命题。为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构建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制度创新体系。

二、 制度创新筑牢新质生产力根基

面对转型带来的深刻变革与复杂挑战,我国制度体系展现出稳健的基础支撑与强大的响应能力,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制度调整过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阶段性存在张力,其深层原因主要体现为两大客观规律:一方面,技术创新的突破性、波动性与制度建设的渐进性、稳定性存在时差。现有治理体系在应对颠覆性技术带来的产业重构、就业转移、安全监管等复合挑战时,治理效能的提升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传统条块分割的监管架构难以充分适应技术融合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跨部门协同机制与动态包容监管体系仍在探索完善之中。该张力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因此,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实践探索中持续推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亟需在以下维度重点突破:

以战略引领强化顶端设计制定新质生产力中长期规划,明确未来5-10年重点技术方向、产业领域及配套制度建设路径。同步部署新兴产业与制度保障,针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优先设立制度创新试点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引导顶尖人才向战略必争领域聚集。前瞻布局新兴领域制度规范,加快完善智能社会治理法规、绿色金融标准、平台责任制度等,夯实技术创新发展的坚实战略基础。

以系统观念打破体制壁垒推广如长三角G60、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同创新经验,着力破除要素流动壁垒,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资源整合。健全跨部门政策协同机制,推动发改、科技、工信、金融监管等部门在产业政策、创新激励、企业融资等关键环节形成合力。鼓励“政产学研用金”融合,支持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或创新示范区,探索区域内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打造创新全周期制度链,确保从研发、中试、准入到人才、知识产权等环节制度协同,形成共促创新活力的工作格局。

以改革精神提升应变能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增加对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绿色转型及新基建的投入。改革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强化对技术周期、资产泡沫、就业变迁等新型风险的识别预警与逆周期调节能力。推动数据驱动治理转型,深化政务与产业数据协同,构建实时反馈的政策评估优化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赋予地方更大政策探索空间与治理灵活性,营造更具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创新生态。

以底线思维开拓创新空间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框架,允许可控边界内的试验创新,加强过程监管与动态评估。完善社会保障与转型支持,通过强化失业保险、技能培训及区域性援助基金,为受技术迭代影响的群体和地区托底。畅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探索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防范早期创新引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形成政策合力,构筑抵御周期性与结构性风险的安全网。

(作者 尹经天)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