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漫过祁阳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四楼学习书屋的窗沿时,木桌上的书籍已静静摊开,页脚折痕里还压着昨夜的笔记。员工们总比食堂大厨更早到岗,入职不久的年轻人捧着公文写作手册窝在角落,书脊上的磨痕已叠了一层又一层,像在诉说着与文字相伴的时光。
这些年,书架上的流动书箱总在各部门间“串门”。那些翻旧的纸张沙沙作响,将字句间的门道揉进市场走访的步履里。
筑一方雅境 让墨香浸润日常
步入学习书屋,木质书架与弥漫的油墨香交融出静谧氛围。目光所及处,原木色书桌沿墙舒展,暖灯在书脊间投下温柔光晕,采用模块化设计的阅读空间,通过科学分区让阅读有了更舒适的“打开方式”。
每日清晨七点半,客户经理黎治什总会准时翻开书本,他坦言:“晨读能帮我理清工作思路,服务手册里的知识在实际走访中常能派上用场。”
(图为学习书屋一角)
而流动书箱的诞生,源于领导班子“打破知识壁垒”的构想。工会通过调研各部门需求后,选用再生牛皮纸定制书箱,箱体印制象征知识共享的循环符号。首期精选的30册专业书籍由各部门联合推荐筛选,每册扉页都附有推荐语和导读小记。
每月由轮值“导读员”负责书籍轮换流转,让专业知识在部门间“活”了起来。这些带着温度的书籍,总能在职工笔记的字里行间、书法练习的墨迹中找到新的注解,正如钟则云书法作品中“知行”二字的写照,既是对书本知识的实践,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呼应。
入夜时分,办公室文秘张睿习惯在学习书屋翻阅写作书籍。暖黄灯光里,她笑着说:“这里就像能量补给站。上次读到的‘文经我手无差错’工作箴言,让我的年终总结少了两处数据误差;而看大家练字时说的‘字要稳,心更要稳’,倒让我懂得赶材料时慢下来理思路。”
聚一场清谈 让智慧碰撞生花
定期举办的“金叶书话”读书会,早已成为职工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来自专卖稽查、客户服务等不同条线的员工围坐交流,领导班子成员主动担任导读嘉宾,为读书会添了几分“智囊团”的专业底气。
去年以《数字化转型实战》为蓝本开展的专题研讨,针对客户服务、证件办理、市场巡查等环节的实际痛点,梳理出8项改进方案。其中“跨价区智能指导工具”上线仅三个月,便让零售户换购时长缩短了230%,更具实效的是,这些研讨催生的4个QC课题,在省质协评选中一举拿下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将“纸上谈兵”转化为了“真枪实弹”的荣誉。
(图为QC发布现场)
专卖条线的“案例研讨课”颇具特色。大家通过情景模拟还原办案现场,重点梳理法律依据、取证规范等关键环节。原本生硬的法律条文,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中逐渐鲜活立体。如今,这门“案例研讨课”已成为专卖条线的“必修课”。参与过的职工说:“以前学法规全靠死记硬背,现在跟着案例边演边学,想忘都难!”
阅读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设立的“业务创新建议册”已累计收集19条实用改进方案:有营销岗柏迎春撰写的“重点客户服务手册”,有办公室张睿整理的“公文写作易错点清单”,有专卖岗张琦提出的“办证业务智能处理软件开发”……每季度末,各部门会集中展示阅读心得的转化成效。这种“学用结合”的良性循环,让大家尝到了甜头,如今连新入职的员工罗舒宁都会主动打听:“下一期读书会有啥新主题?我能带些什么实际问题来?”
延一脉文心 让书香滋养万家
在社区文化共建实践中,“红色浯溪”青年宣讲团积极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特色文化服务。他们定期深入社区文化广场、乡镇中小学,依托浯溪碑林中的家国情怀、廉政典故,自主开发“石刻里的廉政密码”“大唐文臣的治世智慧”等8个系列专题课程,让传统书法鉴赏与廉洁教育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在浯溪碑林景区的摩崖石刻群前,宣讲员刘婷手持复刻碑帖,为游客讲述元结、颜真卿在永州留下的精神遗产:“两位先贤在偏远之地坚持著书立说,这份守正创新的精神,正是当代青年需要传承的品格。”她指着《大唐中兴颂》碑文举例,现场演示古人“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
(图为暑假爱心班拓印)
这支青年宣讲队伍还开展“移动讲堂”。在七里桥镇宝旺村的暑假爱心班的课堂上,宣讲员抱着一摞碑文拓片走进教室,孩子们立刻围拢过来伸手摸:“这石头咋这么粗糙?”“上面的字能看清吗?”宣讲员笑着递过刷子和拓包:“咱们今天自己动手拓印,拓完就知道颜真卿的字为啥能刻在石头上一千年不褪色,他的笔锋里有股子‘硬气’,就像他做人一样!”孩子们蹲在桌前小心翼翼地尝试,不一会儿,白纸上便浮现出深浅不一的墨痕。“老师,我拓出‘忠’字啦!”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作品喊,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当灯光照亮案头的学习笔记,这个被书香浸润的文化阵地持续焕发着活力。从碑林到社区,从课堂到街巷,“红色浯溪”宣讲团的成员们深有感触:只有让阅读融入日常、思考成为习惯、传播扛起责任,才能在行业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永葆进取锐气,以深厚的人文底蕴托举起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答卷。(熊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