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特种车辆维护实践:一名飞行学员的空地协同认知之旅

2025-08-19 11:59:26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一、实践背景与初衷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2024级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我始终认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不仅要精通蓝天中的操作,更要理解地面上的保障。"带着这份认知,我作为团队负责人,与刘宇轩、

一、实践背景与初衷

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2024级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我始终认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不仅要精通蓝天中的操作,更要理解地面上的保障。"带着这份认知,我作为团队负责人,与刘宇轩、高硕呈、范俊琪、王宇涵等10位同学组成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市空港路畅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开展了以"空港小镇机场维护体验工作"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聚焦机场牵引车与引导车这两类特种车辆,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观摩-模拟操作-访谈调研"的系统化流程,填补飞行学员在地面保障领域的认知空白。正如中国国际航空资深机长在实践启动会上强调的:"每一次安全起降的背后,都离不开地面保障的精密配合。"这更坚定了我们探索空地协同奥秘的决心。

二、实践历程与专业探索

(一)理论学习:构建地面保障知识体系

实践首日上午,我们在公司培训中心完成了《机场特种车辆操作规范》《地面运行安全管理》两门核心课程的学习。当技术主管张工讲解牵引车液压系统原理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与飞机起落架收放系统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两者都需要精确的压力控制和故障冗余设计。这种跨领域的知识联结,让原本枯燥的机械原理变得生动起来。

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地面与机组通讯协议》课程,其中"最小信息传递原则"与飞行程序中的"简令"要求高度一致。课后,我们五人小组绘制了"空地信息流程图",清晰呈现了从飞机进港到离港的12个关键信息节点,这为后续实践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地观摩:见证地面保障的"毫米级"精度

7月15日下午,我们进入首都机场T3航站楼停机坪观摩实操。在烈日下,我亲眼目睹了引导车司机如何通过"八字绕环"技巧,将一架波音737精准引导至指定停机位,其误差不超过30厘米。地勤组长李师傅告诉我们:"你们飞行员操控的是三维空间,我们地勤挑战的是二维平面的极致精度。"

更震撼的是牵引车对接飞机的过程:在没有动力的飞机前,重达10吨的牵引车如同"绣花针"般轻柔操作,这种"重器轻用"的技艺,与飞行中的"柔和操纵"理念异曲同工。我突然理解了飞行手册中"地面滑行要听从引导"的深层含义——这不仅是规则要求,更是对专业分工的尊重。

(三)访谈调研:倾听地勤人员的"安全哲学"

实践期间,我们深度访谈了12名平均工龄15年的地勤人员。当问及"如何保持长期安全记录"时,8人提到了"敬畏心"这个词。正如从事牵引车操作20年的王师傅所说:"我每天上班都告诉自己,我手上握着的不仅是方向盘,更是几百名乘客的生命安全。"

这些朴素的话语比任何教科书都更生动地诠释了"安全第一"的真谛。我们整理的《地勤人员安全箴言集》中,"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等一秒"的"三多原则",已成为我飞行训练中的新座右铭。

三、专业认知的重构与深化

(一)空地协同:从"指令执行者"到"系统思考者"

过去在模拟机训练中,我总是将地面指令视为"被动执行项"。通过这次实践,我认识到地面保障是一个复杂系统:从引导车路径规划到牵引车配重计算,每个环节都影响着航班运行效率。我们提出的"空地协同信息共享平台"构想,正是基于这种系统思维,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消除信息壁垒。

(二)安全文化:从"规章制度"到"行为自觉"

在分析3起地面保障事故案例时,我们发现80%的失误源于"习惯性违章"。这让我反思飞行训练中的"红线意识"——真正的安全文化不是死记硬背规章,而是将规范内化为肌肉记忆。现在每次飞行前,我都会像检查牵引车挂钩一样,对关键操作进行"二次确认"。

(三)职业素养:理解"幕后英雄"的价值

实践结束前,我们为地勤人员拍摄了一组工作照。当看到照片中他们被油污浸染的手套和被汗水浸透的制服时,我突然明白:飞行员光鲜背后,是无数地勤人员的默默奉献。这种认知让我在最近的模拟机训练中,主动增加了"与地勤沟通"的情景演练。

四、实践成果与未来展望

(一)形成专业报告3份

我们团队完成的《机场特种车辆作业实践调研报告》《空地协同信息传递优化方案》《地勤人员职业画像分析》三份成果,已提交实践公司,其中5项具体建议被采纳。

(二)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我们与北京市空港路畅汽车修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未来将每年选派飞行学员参与地面实践,这种"空地轮岗"模式有望成为飞行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

(三)个人职业规划调整

这次实践让我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成为"精通地面保障的飞行员"。目前我正在自学《机场运行》专业课程,并计划考取"地面服务代理人"资格证书,为将来的飞行事业打下更全面的基础。

五、结语:从地面起飞的职业认知

站在停机坪远眺起飞的航班,我突然领悟到:飞行不仅是在空中的翱翔,更是从地面开始的系统工程。这次机场特种车辆维护实践,虽然只有短短两天,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大民航观"的窗户。

作为新时代的飞行学员,我们既要练就"穿云破雾"的过硬本领,也要培养"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感谢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让我们在"攀科技高峰"的同时,更懂得了"练就过硬本领"不仅需要技术提升,更需要对每一个专业环节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

未来的飞行之路上,我将永远铭记这次实践的启示:尊重每一个岗位,理解每一个环节,因为民航安全链条上,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