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交通建设飞速发展,而每年数亿吨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的处理,却成为困扰行业的难题。传统处理方式如堆积、填埋等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会造成生态污染。而现有的废旧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更因与北方气候适配性差,大幅推高道路养护成本。如今,内蒙古工业大学赋能废旧团队带着“废旧沥青路面材料绿色高效循环利用技术”深入一线,在施工现场的服务中,既解决了实际难题,更让专业知识落地生根,收获了成长与蜕变。
走进内蒙古G6京藏高速的施工现场,团队学生的身影穿梭在拌合站与作业面之间。曾经堆积的RAP料堆旁,如今多了他们手持检测设备的忙碌身影——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一场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现场实效的服务实践。“我们研发的SMCR温拌再生剂能将RAP掺量提至70%、拌合温度降至150℃”团队负责人牟阳松泰说道。这背后,是这群草原学子在实验室与施工现场中无数个不断调试的日夜。现场检测时,他们用红外光谱仪分析RAP中沥青的羰基指数,结合材料科学里的分子修复理论,实时调整再生剂配比——曾经抽象的“芳香分补充”“胶体结构稳定”概念,在此刻成为可亲手调控的修复密码。当调整后的混合料在-30℃下仍能保持柔韧性,团队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力量。
“最难忘的是对不同盟市的RAP料进行配比设计,有的服役年限长,有的老化破损严重,传统配比设计常滞后于施工进度。”赋能废旧团队带着他们开发的基于遗传算法的“配比优化设计程序”,在现场搭建临时数据采集点,2天内就完成了30组料源的配比方案——曾经课本里的“算法复杂度”等理论知识,实实在在帮工人师傅减少了70%的等待时间。当智能配混系统在拌合站启动时,团队真切理解:专业知识的价值,在于让复杂问题变得简单。
两年的现场服务,他们收获的远不止技术突破。在-30℃的试验场盯守时,实验室里的“冻融循环试验”变成了脚下真实的路面裂缝,让他们更精准地优化抗冻配方;在与养护公司对接时,“工程经济学”的成本核算知识,帮他们算出了利用RAP铺筑1公里道路≈种植29棵树的效益账。团队指导老师王岚教授说的“科技要解决真问题”,在现场服务中有了最鲜活的注解。
如今,在G6京藏高速当中,再生路面裂缝减少一半,养护工人不必再频繁冒严寒作业。这些成果里,既有材料科学的严谨,有工程实践的务实,更有现场服务中对“知行合一”的深刻领悟。从实验室到施工现场,团队不仅是技术的输出者,更是知识的实践者——专业课本上的公式定理,在与一线的碰撞中,生长出解决问题的力量。
在国家“双碳”目标与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这场扎根现场的服务之旅,让团队学生读懂了“学以致用”的真谛。把材料科学的微观修复理论融入每一方再生料,把大数据算法的逻辑思维嵌入每一次配混设计,他们在服务中成长,在实践中坚定:青年学子的专业力量,正该在解决行业难题中绽放,为交通绿色循环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