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山东潍坊青州市黄楼街道东阳河村的薄雾还未散尽,国香茶行的卷闸门已缓缓升起。店主王艳杰擦拭着柜台前的紫砂壶,目光掠过对面花卉交易市场陆续进场的货车,眉头轻轻蹙起——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周,店里的销量同比下滑了。
困局:茶香里的"守旧"之惑
以前,店铺依托附近花卉交易市场的地理优势,夫妻两口靠着诚信经营,把茶叶和酒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那时候南来北往的商贩,进货的间隙都爱来店里泡壶茶歇脚,我这里光是散装茉莉花茶,一天就能卖二十多斤。"王艳杰翻动着账本,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昔日的红火。
然而,随着花卉市场电商化转型加速,不少客商改为线上看货下单,到店客流锐减。更让王艳杰焦虑的是,周边新开的两家连锁烟酒行,凭着亮堂的店面和优质的服务,分流了不少老客户。夫妻俩守着十几年的老规矩,却不懂为啥生意越来越淡。
转机始于山东潍坊青州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第四基层服务站客户经理窦文琳的一次深度走访,她敏锐地捕捉到国香茶行的巨大潜力:位置得天独厚,紧邻巨大客流入口;产品独具特色,茶酒与花卉文化天然契合;店主王艳杰为人真诚热情,具备服务升级的“软实力”。“小王,咱这店不能只是‘坐商’,得变成花卉市场的‘文化会客厅’、客商游客的‘歇脚驿站’啊!”窦文琳的一席话,如石子投入静水,在王艳杰心中激荡起转型的涟漪。
图为窦文琳(左)与王艳杰共商店铺改造方案
破题:从"卖商品"到"造场景"的认知革命
"不是茶叶不好,是咱没让好茶'说话'。"窦文琳拿出平板电脑,翻出家润多超市的转型案例。看着屏幕里整洁的陈列和温馨的服务场景,王艳杰沉默良久:"我总觉得开店就是进货卖货,原来还能这么干?"
认知的窗户一旦打开,改变就有了方向。窦文琳结合国香茶行的定位,提出"茶香花韵"的改造方案:"您看附近就是花卉市场,茶与花本就是绝配,咱把店铺变成'以茶会友、以花为媒'的空间,肯定能吸引客流。" 第一步是"面子工程"。在窦文琳的建议下,王艳杰重新粉刷了墙面,搭配原木色货架。她把茶叶按发酵程度分区陈列,绿茶区配青瓷罐,红茶区用紫砂坛,每个货架旁都立着小牌,标注产地、冲泡温度和口感特点。
"以前客人进来直奔柜台,买完就走。现在好多人会坐在茶台旁歇脚,有的花商还会带客户来这儿谈生意。"王艳杰发现,改造后的店铺不仅留住了客人,连客单价都提高了。转型过程中,窦文琳每周都会来店里两三次,有时帮忙整理货架,有时邀请其他零售户来分享经验。
王艳杰还被公司评选为“零售客户讲师”,在一次培训中,她传授"用故事卖产品"的技巧:"咱卖的不只是茶叶,是背后的风土人情。比如这款日照绿茶,你可以告诉客人,茶农凌晨四点采茶,就是为了留住晨露的清香。" 这些细节像种子一样在王艳杰心里生根。她开始翻阅茶叶典籍,向老茶农请教知识,慢慢从"卖茶人"变成了"懂茶人"。
图为王艳杰(右)与客户一边品“茶”一边讲“茶”
赋能:AI工具让"老手艺"遇上"新智慧"
店铺形象焕新后,国香茶行还主动引入了“店铺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成了王艳杰的"经营军师"。每天打开电脑,她能清晰看到哪些茶叶销量好,哪些时段客流大。"以前进货全凭感觉,现在系统会自动提醒补货,还能分析时令需求。上个月它提示'母亲节临近,礼盒装茶叶销量将上涨',我提前进了二十套,果然卖空了。"
AI赋能不止于库存管理,还有"会员智能分析"功能,给常来的客户建立档案:张老板是做蝴蝶兰生意的,喜欢喝单丛茶,每月十五号左右会来买两斤;李大姐开花店,偏爱花果茶,每次都要搭配蜂蜜......系统会根据这些数据推送个性化优惠,比如张老板生日前,王艳杰会提前准备好他爱喝的茶叶,附上一张手写贺卡。这些数字化工具,让传统的"人情买卖"有了科学支撑。"以前觉得高科技离咱小老百姓远,现在才明白,AI就是帮咱把人情往来做得更细。"王艳杰笑着说。
图为王艳杰用AI制作的店铺宣传海报
蝶变:“小茶行”激活乡村“新图景”
转型一年后,国香茶行的变化肉眼可见:店铺面积没变,但营业额比去年翻了一番;客户群体从本地村民扩展到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花卉经销商;王艳杰不再是那个守着柜台焦虑的店主,而是成了能熟练操作直播设备、用数据分析经营的"新农人"。 更深远的影响,藏在那些看不见的细节里。
以前总觉得开店是为了谋生,现在才明白,这也是在参与家乡的发展。"王艳杰泡上一壶新到的桂花乌龙,茶汤里飘着淡淡的花香。"零售的本质,是连接人与生活。"从被动守店到主动求变,从卖茶卖酒到营造生活场景,国香茶行的转型故事,恰是新时代乡村零售终端蝶变的缩影。
在这里,一把茶叶、一朵鲜花、一次奉献,都在编织着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幸福纽带,小店之光,终将汇入时代发展的璀璨星河。(古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