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科城田垄:大学生团队解码杨陵高标准农田的 “振兴密码”

2025-08-13 09:58:03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田间观测等方式,走访揉谷镇、五泉镇等3个项目区,覆盖5000余亩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田间观测等方式,走访揉谷镇、五泉镇等3个项目区,覆盖5000余亩农田,收集农户反馈260余份,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

一、多维调研:探索农田建设“杨陵路径”

调研团队以“科技赋能”为核心,采用“政策研究+技术落地”双轨并行模式。前期,团队以杨凌示范区“特色现代农业‘1123工程’”为政策依托,结合无人机遥感技术绘制农田分布热力图,锁定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杨凌良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等重点区域。在为期15天的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分组开展“一对一”农户访谈,重点关注土壤改良措施(如羊粪施用、微生物菌肥补充)、良种推广成效(如“西农926”小麦、“良玉99”玉米),以及数字化设备(无人机防虫除草系统、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覆盖程度。

在揉谷镇良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团队发现当地通过“企业主导+高校支撑”模式,将沙质农田改造为集中连片的“吨半田”:通过增施羊粪、深耕改土提升土壤肥力,配套无人机植保和智能灌溉系统,实现节水30%、节肥25%。这一经验被团队整理成《杨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典型案例汇编》,计划提交至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参考。

二、村民心声:从“望天田”到“智慧田”的嬗变

调研数据显示,89%的受访农户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改善生产条件。五泉镇毕公村村民马发浩指着连片麦田说:“去年种了政府配发的‘伟隆169’小麦,亩产超过1000斤,比老品种多收近200斤!”更令他欣喜的是,新铺设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网让“旱涝保收”成为现实——2024年夏季干旱期间,他家小麦亩产仍达550公斤,较往年增长12%。

不过,部分村民也反映了实际困难。揉谷镇石家村村民提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去年新修的排水沟被淤泥堵塞,雨季积水排不出去。”团队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参考示范区“田长制”经验,将高标准农田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探索“农户承包+政府补贴”的运维模式,并依托“智慧耕保”平台实现动态监管。

三、科技赋能:打造现代农业“数字引擎”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团队实地考察了位于揉谷镇的智慧农田示范基地。该基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结合AI算法自动调整灌溉量和施肥配比。“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远程控制200亩农田的水肥管理,比传统方式节省70%人力。”基地负责人介绍,数字化改造后,小麦亩产提升至650公斤,农药使用量减少40%。

值得关注的是,杨陵区在2025年完成的5000余亩高标准农田验收中,创新采用“过程+结果”双管控模式,对隐蔽工程进行随机抽检,确保混凝土强度、道路承载力等指标全部达标。这一做法为全省农田建设质量监管提供了“杨陵样本”。

四、青年担当:以青春之力书写“三农”答卷

调研结束后,团队召开专题研讨会,形成《关于杨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六点建议》,涵盖优化资金分配、强化科技应用、完善管护机制等方面。“我们发现,部分村集体对高标准农田的‘金融属性’认识不足。”团队负责人表示,建议借鉴辽宁辽中区经验,探索“高标准农田+农业保险”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高标准农田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下一步将联合农业专家开展“3335宽幅沟播技术”“智能农机操作”等培训,助力杨陵打造“数字农田”示范区,让科技红利真正惠及广大农户。

作者:罗浩东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