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2025年7月2日 —— 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刘沛仁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郑渡村进行了“耒耜计划”乡村振兴实践项目专项活动。以郑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数据及实地访谈,对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展开分析。报告详细分析了该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优化建议,旨在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此次调研聚焦农业机械化在推动农村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为国家“十五五”规划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与政策参考。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化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力提升、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国家“十五五”规划的指导下,农业机械化发展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农业机械化的实际情况,调研学生刘沛仁深入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郑渡村开展了此次调研。调研内容涉及农业机械化水平、政策落实情况、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满意度等方面,旨在揭示问题与瓶颈,为政策调整与实施提供依据。
图为问卷访谈一位普通农户。刘沛仁 供图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调研学生刘沛仁发现,郑渡村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水稻和小麦的种植环节,机械化作业已基本覆盖大部分农田。种植大户的机械化作业面积与种植面积几乎一致。例如,蒋锡山的水稻种植面积为1045亩,所有相关机械化作业均已完成。尽管整体机械化水平较高,郑渡村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机械化发展区域失衡、农机设备种类不足、服务不平等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图为实地考察农机情况。刘沛仁 供图
调研揭示,郑渡村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区域性失衡,部分农田由于土地碎片化和地形限制,机械化作业效率低下。小农户因经营面积较小,常常面临农机服务主体的“服务歧视”,在购买农机服务时难以获得及时和优质的服务。另外,郑渡村在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机械方面存在短缺,无法满足村民在多元化生产中的需求。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得部分土地无法实现机械化耕作,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学生刘沛仁提出了几项政策优化建议: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升对特色经济作物和小农户的支持力度,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到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在机耕道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提升农机作业的便捷性;加强技术推广与培训,尤其是针对智能农机设备的应用,提高农户的技能水平,特别是为老龄农户提供更多适应性培训;建立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确保所有农户都能平等享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与响应速度;吸引年轻人返乡务农,解决老龄化问题,同时为老年农户提供培训和支持。
此次调研表明,郑渡村农业机械化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精准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及服务体系优化,郑渡村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将得到有效提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为“十五五”规划的实现提供坚实基础。(刘沛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