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有这样一位学子,他带着对乡土的热爱与对创新的执着,将传统腊制品与现代产业思维相结合,不仅让一块腊肉走出了大山,更成为助推当地经济发展的“金钥匙”。他,就是“腊年代”项目负责人刘清清。
“小时候总觉得,外婆做的腊肉是冬天里最暖的味道。”刘清清的创业初心,源于对家乡传统美食的眷恋。然而,他也发现,受制于传统生产模式和销售渠道,优质的乡村腊制品往往“藏在深闺人未识”。带着改变这一现状的想法,就读于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的他,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建团队,正式启动“腊年代”项目,立志“用心做好每一块腊肉”。
创新驱动,让传统腊味焕发新活力
“传统不代表守旧,传承更需要创新。”这是刘清清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提升腊制品品质,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市场,并结合现代食品科学知识,优化腌制工艺,引入标准化生产流程,在保留腊味醇厚口感的基础上,解决了传统腊制品含盐量高、保质期短的问题。
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团队还推出了“小包装”“礼盒装”等新形态,搭配富有乡土气息的文创设计,让腊制品从餐桌上的食材,变成了可馈赠的文化符号。此外,他们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让“腊年代”的腊味不仅走进了城市商超,更通过网络飞向了全国。
反哺乡土,用产业带动乡亲共富
“做项目不能只想着赚钱,更要记得从哪里来。”刘清清始终将助农增收放在心上。项目团队与当地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定向收购优质猪肉,带动周边30余户村民稳定增收。同时,他们还为村民提供腊肉加工技术培训,让更多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家门口就业”。
“以前养猪愁销路,现在跟着‘腊年代’干,猪还没出栏就订出去了,一年能多挣好几千块!”当地村民的朴实话语,道出了项目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如今,“腊年代”不仅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名片,更形成了“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
品牌升级,以品质赢得市场认可
凭借独特的创新理念和扎实的产业模式,“腊年代”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2025年1月,刘清清带着项目受邀参加中国农业品牌甄选会,在现场向专家组做产品推介时,其“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发展”的理念获得高度认可,项目也被评为《三农优选节目》展播推介企业。
面对认可,刘清清始终保持清醒:“这些肯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表示,接下来,团队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更多衍生产品,让“腊年代”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带动更多乡亲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从校园里的创业构想,到落地生根的富民产业,刘清清用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在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思行育德、兼采中外、融通商学、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指引下,他以一块腊肉为纽带,连接起城市与乡村,用青春力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正如他所说:“乡村的味道值得被记住,乡村的未来更值得被点亮——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