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红途铸魂,薪火兴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崇贤乡贺堂村,以红色铸魂,用专业赋能,通过产业帮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持续实践,在红土地上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答卷,彰显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明特质,勾勒出中国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外引活水,内兴共富
兴国县春赐福生态茶厂的炒茶车间里,首届兴国工匠钟何林握着锅铲翻动茶芽,身旁的实践队员们专注模仿他的揉捻手法。“杀青要快,揉捻得匀,就像做事得齐心。”钟何林的话,恰是这支队伍连续 5年扎根贺堂村的生动写照。
他们不是“一次性过客”,而是建立“老带新”的传承机制,将调研数据、产业方案、文化成果逐年积累,将零散记录变成系统方案。国贸专业的学生踏遍茶山与红色遗址,设计出4条“红色研学+茶旅体验”特色旅游路线;金融专业队员深入各个产业基地,拿着手机教他们开直播、做客服,蜂蜜、大米等农特产品由此走出大山。
这种持续赋能与江西理工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队的长效帮扶形成合力。据悉,工作队于2021年7月进驻贺堂村,他们结合村情村貌“对症下药”,针对交通闭塞、产业单一、文化传承断层等问题,先后选派历史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教师挖掘当地特色,对该村全面推进振兴发展指明路径;精准开展学历培训、业务培训、就业指导等工作,支持贺堂小学建设,为贺堂人才发展贡献力量;仅2022年就协助贺堂村销售农特产品269万元,帮助村民户均实现年增收0.8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不是少数人‘冒尖’,是产业链上人人有份。”贺堂村村支书黄达根望着茶农们分拣鲜叶的忙碌身影说。
不同于一些国家乡村发展中“外部输血后返贫”的困境,中国的“校地协同”模式让知识和资源真正沉淀为乡村的内生动力。贺堂村的产业链上,茶农、合作社、电商平台各环节紧密咬合,正是“共同富裕”理念的生动实践,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协同共生”的中国方案。
图为兴国工匠钟何林正在为实践队员们示范揉捻茶叶 周文涛摄
物质富村,精神富心
“以前雨天踩泥路,现在步道通到茶园,晚上还有路灯。”村干部邓荣宗指着新修的茶旅步道说。这是2022年落地的13个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当年驻村工作队协同村里向上争取资金1579.7万元,水、电、路逐一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这种“基础设施先行”的思路,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建设路径形成呼应。
物质家底厚了,精神土壤更需深耕。在白石万寿宫,82岁的谢世超老人给围坐着的队员们讲“苏区妇女炒茶支前”的往事。他们的笔记本上,“黄公略让群众先撤退”等细节逐渐被填满。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被整理成了《贺堂村红色故事》《贺堂村回忆录》,成了村里的“活教材”。
傍晚的广场上,村民自编的红色山歌此起彼伏。“钱包鼓了,心里也亮堂了。”村民萧士贡的话,道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深层逻辑,也为全球乡村治理提供了“既要发展,也要传承”的平衡之道。
图为江西理工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队入驻后建成的新文明实践站 胡馨文供
红魂铸基,绿色生金
队员李秋莹正在给墙面补刷环保漆。“标语得写‘垃圾分分类,贺堂更美丽’,大家才爱看、记得住。”如今,村民们路过墙绘时,总会下意识把垃圾投进对应的桶里,孩子们还会追着大人提醒“别乱扔果皮”。
规划茶旅路线时,队员们特意绕开多处生态敏感区,让红色遗址与茶园风光自然衔接,确保每处建设都“护着生态搞发展”。步道沿山坳蜿蜒,既不破坏植被,又能让游客看见最美的茶园景致。“以前守着好山好水,不知道咋变现;现在明白,这绿水青山就是金饭碗。”萧士贡望着漫山茶树说,来村里的人多了,大家更懂珍惜这片土地,“你看这茶树叶比以前长得更精神了”。
图为贺堂村村民正在采摘茶叶 周文涛摄
从茶厂的炒茶锅到村口的墙绘,从红色故事的传承到产业链上的笑脸,这场实践不仅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更折射出全球乡村发展的共同追求。当中国青年用专业与坚守扎根乡土,他们书写的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答卷,更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的青春力量,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世界意义所在。(胡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