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把式”焕新记:从“摆手拒新”到“追新常客”

2025-08-11 12:48:19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陡山村五组,年过六旬的“老把式”胡中远曾是乡亲们眼中出了名的“保守派”。他守着6亩烟田和传统的“土烤房”二十余载,对新技术、新方法总习惯性地摆摆手:&ldquo

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陡山村五组,年过六旬的“老把式”胡中远曾是乡亲们眼中出了名的“保守派”。他守着6亩烟田和传统的“土烤房”二十余载,对新技术、新方法总习惯性地摆摆手:“老办法够用!”

然而,在襄阳市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持续帮扶下,这位“老把式”不仅将种植规模扩大到22亩,年收入翻了几番,更用上了生物质燃烧机、田园除草机、水囊滴灌等新农具。更为可贵的是,他身体力行,成为带动周边农户一起拥抱技术变革的“领头雁”。

胡中远的蜕变,始于一条路,成于一场思想解放,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中“产业帮扶”与“观念升级”的双重奏。

从“守旧”到“求变”:一条路点燃希望

“盖大烤房要三万多,花这么多钱不划算,遇上灾年还不如少种点……”这是胡中远最初面对驻村工作队劝说时的回应。彼时的他,坚信“小投入、不请工”的保守理念,对新建烤房、扩大规模充满顾虑。

转机悄然降临于脚下。近年来,襄阳市局驻村工作队利用帮扶资金,在陡山村修通了多条产业路。三轮车能开进田间地头,沉睡的抛荒田逐渐复耕。

“路修好了,田不能荒!”目睹周边荒田焕发生机,胡中远主动找到工作队:“我想盖个大烤房,多种点烟!”

工作队的鼎力支持让他吃下“定心丸”:“只要你想干,补贴政策有保障,技术我们包了!”很快,老胡建起密集烤房,种植面积扩大到20亩左右。规模效应叠加技术提升,他的烟田效益得到保障。“舍不得本钱,赚不了大钱!”老胡如今爽朗的笑声里,满是腰包鼓起的底气。

从“拒新”到“追新”:一场“吃亏”催生科技热

然而,规模的扩大并未即刻唤醒老胡对新理念的热情。2020年7月,当烟叶技术员推荐生物质燃烧机时,他依旧固执地摆手:“不用那玩意,我用煤照样把烟烤得金灿灿!”结果当年煤炭价格陡升,成本水涨船高。而邻居们只需调试好设备、加满生物质燃料,便能一觉安稳到天亮,白天还可放心下地干活,省时又省钱。

这次切肤之痛的“吃亏”,成了胡中远思想转变的拐点。第二年他主动走进烟站,积极申请了生物质燃烧机。当亲眼看到无人机高效植保时,老胡彻底服膺:“老办法费时费力,新技术才是真省心!”

自此,胡中远成了烟站的“常客”,用田园除草机、加湿机替代了传统作业方式,并报名参加水囊+滴灌技术示范。“新时代种烟,就得跟上新形势!”他的转变感染了其他烟农,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生物质燃烧机,一股“科技种烟”的热潮在陡山烟区蓬勃兴起。

从“脱贫”到“致富”:一个产业拓宽振兴

胡中远的蜕变,是烟草行业精准帮扶的一个生动缩影。襄阳市局驻村工作队打出“基础设施+技术赋能+政策激励”的组合拳,一步步打破了他的思想桎梏——条条产业路解决了运输难题,精准补贴消解了投入风险,手把手技术指导提升了生产效益,典型示范更源源不断激发着内生动力。如今,老胡的烟田里,生物质燃烧机取代了熬夜烟熏的土烤房,钢构编烟棚撑起了洁净“保护伞”,智能手机则成了学习技术的“新农具”。更可贵的是,他从“怕花钱”到“敢投入”,从“拒变化”到“主动学”,实现了从“体力脱贫”到“智慧致富”的跨越。

“有这好的政策,只要身子骨还硬朗,就要铆足劲多干点!”虽年逾花甲,胡中远的干劲却比许多年轻人更足。他的故事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正如襄阳市局驻村第一书记龚传清所言:“我们驻村帮扶,就是要让乡亲们的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让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这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文:全春喜;图:郑如华)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