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产业集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课题中期成果汇报交流会8月8日在京举行。来自国家高端智库、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以及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等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深入探讨智库产业集群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关键作用。
会上,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铜仁学院教授陈开敏系统汇报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重点、创新点及阶段性成果。该研究创新性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智库产业集群示范效应相结合,通过多维度考察与案例实证,探索内在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深入分析了央地合作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课题组已组织专家协同地方政府开展了系列调研、研讨及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与会专家学者聚焦课题核心与智库产业集群落地路径展开深入研讨。专家学者们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发展备受瞩目。研究提出的智库产业集群“五链融合”模型(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为民族地区提供了创新发展框架:政策链是基石,保障发展协调国家战略与民族文化传承;人才链集聚高端智力,驱动科技文化进步与民族团结;产业链推动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实力与区域自信;金融链提供资金支持,助力融入国家经济大局;创新链作为核心引擎,引领发展。该模型强调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为引领,通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升级产业链,并强化政策链支撑、畅通资金链循环、优化人才链结构,形成“五链”深度融合、高效协同的发展格局,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通过“五链”整合,智库产业集群将成为连接民族地区与国家战略的重要纽带,加速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支撑。
专家学者强调,要充分发挥智库产业集群效能,需把握三个关键: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明确“智库+产业”的核心定位(而非“智库产业化”);深度解析构建共同体的机制路径。研究应精准把握方向,聚焦重大现实问题,统筹“顶层设计”与“地方实际”、“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双向发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与会专家学者进一步阐释,智库产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其“五链融合”催生的新动能是新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新技术、新模式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领域交叉与创新,构建了智库产业集群新体系。在改革深化背景下,新要素、新业态、新制度供给加速了产业升级与转化。智库产业集群的发展,正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具备创新力、协同力、影响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智库产业集群建设,旨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产业链集聚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专家学者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技术革命要求各民族紧密团结,融合优秀基因以实现突破;要素创新配置需扩大规模范围,促进共同体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源于需求升级与文化变迁,其背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大。
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课题进展、顶层设计与后续计划,并提出宝贵建议。大家一致认为,智库产业集群经济学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它在推动“五链”融合、影响区域经济、应对复杂挑战等方面作用显著,能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强有力支撑。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经济思想,探索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将进一步推动智库产业集群经济学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
据悉,该课题于2023年11月启动,2024年3月开题,计划于今年9月结题。课题组已赴东中西部多省份开展比较性调研,并举办四次研讨会。其研究成果生动践行了“走出一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路子”的要求,初步构建了“五链全链转化平台”,实现了从“智库产业集群”向“智库产业集群经济学”的跨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