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琉光璃彩”实践队走进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西冶工坊及工厂展厅,开展以琉璃工艺为主题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淄博琉璃的历史传承与制作技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更多青年学子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搭建平台。
当天上午,实践队抵达西冶工坊时,厂区内的高温熔炉已在持续运转。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介绍,作为淄博琉璃制作与传承的重要场所,这里常年接待来自各地的研学团队,专门设计的参观通道既严格划分了生产区域与参观区域,避免无关人员干扰生产秩序,又能让参观者清晰看到琉璃从原料到成品的完整过程。沿着这条通道,实践队成员开启了对琉璃工艺的探索之旅。
生产区是整个工坊最具“热度”的地方——1000℃以上的高温熔炉正散发着灼人的热浪,即使站在数米外,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度。熔炉旁,三位师傅正围绕着一道工序默契配合:一位师傅手持长约两米的铁杆,稳稳探入炉内,精准挑出一块烧得通红的琉璃料,那团“火球”在铁杆顶端微微晃动,表面的光泽随温度流转;另一位师傅迅速接过,用特制的钳子与模具对琉璃料进行塑形,手指在高温下灵活操作,原本不规则的琉璃料逐渐显现出器皿的弧度;第三位师傅则站在一旁,目光紧盯着琉璃料的状态,时不时提醒“再转半圈”“火候快到了”,偶尔伸手调整工具的角度。
图为工厂师傅烧制琉璃,三位师傅在高温炉旁工作,技艺娴熟,烧制出所需琉璃的整体外观。
汗水顺着师傅们的脸颊滑落,浸湿了蓝色工装的领口与后背,但他们的动作始终稳定流畅。“挑料的时候得看准时机,料太嫩容易变形,太老又会开裂。”工作人员在一旁解释道,化料、挑料是琉璃制作的基础工序,对时机的把控全凭经验,一位师傅至少要练习五年,才能独立完成挑料环节。实践队成员注意到,熔炉旁的地面有些发黑,墙角的工具架上整齐排列着十几种不同规格的铁杆,杆头残留着灼烧的痕迹——这些细节无声地诉说着这项技艺的传承岁月。
离开生产区,温度逐渐回落,实践队来到加工区。几张木质工作台沿着墙面排列,台面上铺着深色绒布,上面摆放着刚从生产区送来的琉璃半成品:有的是初具形态的瓶身,表面还带着细微的气泡;有的是未完成的摆件,边缘略显粗糙。三位工匠正坐在台前,手持砂轮与细砂纸进行打磨。一位戴老花镜的工匠正打磨一只琉璃碗的边缘,砂轮转动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细小的琉璃粉末落在绒布上,形成一层薄薄的“白霜”。随着打磨的进行,碗口原本模糊的线条变得清晰起来,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上面,已经能看到淡淡的光泽。
“这只碗还得再磨三遍,最后用羊毛轮抛光,才能达到展厅里的效果。”工作人员指着桌上的半成品说,加工区就像琉璃的“梳妆台”,经过打磨、抛光、修整等工序,才能去除生产过程中留下的瑕疵,让琉璃的通透质感完全展现出来。实践队成员看到,工作台旁的架子上,摆放着不同打磨阶段的样品,从粗糙到光滑的变化,直观地呈现出“慢工出细活”的道理。
上午10时,实践队走进工厂展厅。与生产区的忙碌、加工区的专注不同,这里安静而雅致。展厅中央的展台采用阶梯式设计,从底层的实用器皿到顶层的艺术摆件,层层递进展示着琉璃的多样形态。左侧展柜里,一套琉璃茶具格外引人注目:茶杯壁薄如纸,透光时能看到杯身的暗纹,壶盖与壶身衔接处严丝合缝;右侧的独立展台上,一件凤凰造型的摆件展开羽翼,尾羽上的色彩从绯红渐变为孔雀蓝,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飞走。
“这些作品里,有几件曾作为伴手礼出现在重要峰会上。”工作人员指着展柜里的一套琉璃笔筒说,它们的设计融合了淄博琉璃的传统色彩与现代审美,既保留了“温润通透”的特质,又加入了简约的线条,因此被选中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在展厅的另一侧,图文展板详细介绍了琉璃在淄博的发展历程:从明清时期的手工作坊,到如今的规模化生产,琉璃工艺始终在传承中创新。
工作人员结合展品,向实践队成员介绍了琉璃的分类。从材质来看,展柜里的一只清代琉璃瓶是古法琉璃的代表——它以天然矿石为原料,经过高温熔炼后,质地坚硬且带着自然的温润感,瓶身上的花纹虽历经百年,依然清晰如新。而旁边的现代琉璃摆件则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不仅色彩更加鲜亮,造型也更具张力,一件螺旋状的摆件通过多层叠加,形成了类似“时光隧道”的视觉效果。“古法琉璃讲究‘天人合一’,靠天然原料呈现质感;现代琉璃则用科技拓展了可能性,但核心的熔炼技艺没变。”工作人员解释道。
按用途划分,展厅里的琉璃制品各有侧重。一件大型琉璃屏风被安置在展厅入口处,屏身上内嵌着淄博当地的山水纹样,灯光从背后照射时,纹样在地面上投下流动的光影,营造出“一步一景”的效果。工作人员介绍,这类装饰性琉璃常被用于文化场馆、酒店大堂等场所,通过光影与造型传递文化内涵。而在生活实用区,琉璃碗、琉璃花瓶等制品则更注重实用性:碗口经过特殊打磨,手感光滑不烫手;花瓶底部设计了防滑纹路,既美观又能稳定放置。
图为工作人员向实践成员讲述知名琉璃的渊源与用途,其琉璃多被用作伴手礼、装饰等多种作用。图上所观琉璃曾在峰会上出现。
参观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仔细观察着每件展品的细节,在笔记本上记录下琉璃的色彩、造型特点,并不时向工作人员提问。当被问到“古法琉璃的色彩是如何调配的”时,工作人员指着展柜里一套彩色琉璃珠解释:“主要靠矿石本身的颜色,比如加入铁矿会呈现红色,加入铜矿会呈现蓝色,比例全凭经验掌握。”而对于“现代技术如何助力传统工艺”的问题,他以加工区的打磨工序为例:“现在用的砂轮转速更稳定,能减少人工失误,但最终的打磨精度还是要靠工匠的手感。”
在展厅的留言区,实践队成员看到了来自不同参观者的记录:有小学生用图画描绘的琉璃制作场景,有大学生写下的工艺观察笔记,还有老匠人留下的 “守艺心得”。工作人员说,这些留言见证了琉璃工艺的吸引力,而像“琉光璃彩”实践队这样的青年团队,正是让这项技艺“活起来”的重要力量——他们用年轻人的视角记录、传播琉璃文化,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
活动结束时,实践队成员整理着收集的资料:有生产区拍摄的工艺视频、加工区的工序草图,还有展厅里不同琉璃制品的参数记录。这些素材不仅是此次实践的成果,也将成为后续宣传琉璃工艺的基础。而对于西冶工坊的师傅们来说,当天的工作仍在继续——熔炉里的火焰依旧旺盛,工作台前的打磨声此起彼伏,千年琉璃工艺正以这样的方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传承下去。
图为实践成员在西冶工坊处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