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以珩 程爽)莽莽乌蒙群山间,跃动着青春报国的赤子之心。7月下旬,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电脉织南网,绿源兴千州”实践队贵州支队在学院尚磊教授团队带领下深入贵州腹地,以“农业企业电气化赋能乡村振兴”为课题,开启了产学研融合实践。这支由本硕博青年组成的队伍,用脚步丈量黔贵大地,以科技解开发展密码,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中淬炼青春本色。
问技前沿:研精覃思扣关隘,洞幽烛微启新程
21日,实践队前往贵州电科院和贵州市供电局开展研学。武大电气青年通过宣传视频和专家面对面座谈,深入了解了贵州配电网的跨越式发展历程——从早期“麻皮线木电杆”的简陋基础设施,到如今实现无人机巡检100%覆盖率、雷电定位精度提升至百米级的科技飞跃。电科院配网中心负责人在交流中重点介绍:“针对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们创新构建了‘微电网+分布式光伏’模式,其中毕节地区的新能源调压技术已成功申报7项国家专利,为山区电力供应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
随后,实践队来到贵阳市供电局智慧展厅参观学习并开展“党建赋能、绿电兴乡”主题党日活动。目前贵州电网智能服务终端已在贵州农村地区实现基本覆盖、山区供电可靠率达99.99%,这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凝结着一代又一代电力人扎根深山、接力奋斗的赤诚与坚守:他们中有带领团队翻山越岭架设线路的党员突击队,有在抢修一线竖起党旗的先锋岗,还有主动请缨驻守偏远变电站的党员示范岗。一个个红色堡垒在黔贵大地上筑起光明防线,用实际行动让鲜红的党旗始终飘扬在保障民生的第一线。
入企下乡:履践阡陌访民需,纾农之困解民愁
22日,实践队前往开阳区产业园农业企业,实地考察电气化应用场景。上午11时许,实践队抵达松源富硒茶园,在茶香氤氲的加工车间内,全自动揉捻机与智能烘干机正高效运转。“我们已试点安装微风发电设备,每年能省不少电呢”,企业负责人指着数字化电表介绍。谈及供电可靠性,他满意地表示:“农网改造后故障率显著下降,并且响应速度非常快,近两年都没怎么断电了。”
下午,实践队转赴双壶堂药业车间。参观药品加工车间时,企业负责人表示,恒温控制系统对电压波动极为敏感,生产工程中对电力稳定性的要求极高。随行电科院专家现场支招:“等价格降下来了,建议配装新型储能装置,电能质量可以提升。”队员们同步开展用电数据采集,运用专业设备记录电压暂降、谐波畸变等关键参数,建立企业用电数据库,为后续技术攻关储备案例。
23日,青年实践队员深入毕节市黄泥塘镇,贴近农电变革历程。当地供电所长指着无人机巢感慨:“过去抄表员日行多少山路,现在无人机2小时巡完几十公里线路。”村民王大爷亲切地对学生说:“再不用半夜抢修了,家里用电也实在是方便得多了。”调研显示,该镇通过农网升级三年攻坚,中压线路故障率降为0 %,10 kV以下线损率降至3.33%,户均年停电时间从56小时压缩至0.8小时。
随后,从黄泥塘镇调研的实践队回到毕节市供电局,与供电局相关部门领导展开“农网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专题座谈会。毕节供电局领导用三组关键词概括发展经验:“高位推动”与“落地生根”相统一;“统一规划”贯穿全域;“问题清零”倒逼服务升级。“改造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供电局负责人表示,“农业电气化仍是‘爬坡过坎’阶段,需破解新能源并网消纳难的困境。”
赓续血脉:赤忱映山魂不泯,青衿续脉薪火明
该青年实践队的队长程爽在总结会上誓言:“我们将攻关‘新能源+智慧农业’核心技术,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此刻,武大青年的铮铮誓言与乌蒙山间的电网银线交织,正谱写着一曲新时代的《光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