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蔗田到全链循环:广西崇左破解“甜蜜产业”

2025-08-07 10:22:03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广西崇左如何通过废糖蜜、甘蔗渣、甘蔗尾叶、甘蔗滤泥再利用,即“蜜-渣-叶-泥”的全资源化再利用模式,广西师范大学“蔗”里淘金调研团队来到广西天等县的乡村甘蔗种植区展开实地

 为了深入研究广西崇左如何通过废糖蜜、甘蔗渣、甘蔗尾叶、甘蔗滤泥再利用,即“蜜-渣-叶-泥”的全资源化再利用模式,广西师范大学“蔗”里淘金调研团队来到广西天等县的乡村甘蔗种植区展开实地调研。

首先,我们围绕当地甘蔗产业,到田间地头展开系统性调研。天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以上,光照充足,年日照超1600小时,冬季历史最低温度大于0℃天数占比99%,这种气候条件十分契合甘蔗喜温喜光的生长习性——充足的热量与光照为甘蔗糖分积累提供了天然优势,也让当地成为桂西南重要的甘蔗产区之一。

在与多位农户交流后,我们梳理出当地甘蔗种植的时间规律。每年2-4月是种植旺季,此时气温稳定回升,土壤湿度适宜,农户们将上年留存的甘蔗梢头作为种苗,截成段后埋入深耕过的土地。收获期则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这段时间昼夜温差相对较大,甘蔗茎秆中的糖分沉淀充分,正是制糖企业收购的最佳时段;鲜食甘蔗则会根据市场需求,在茎秆脆甜、水分充足时提前采收。当地糖厂是支撑产业的核心环节。糖厂以“自有基地+散户收购”模式保障原料供应:厂区周边有千余亩自有种植基地,采用标准化管理;但这种合作并非全覆盖,仅在榨季(11月至次年4月)自有产量不足时,才会与散户签订收购协议约定保底价。调研中多数农户表示,自家80%以上的甘蔗优先对接糖厂,但遇糖厂自有基地丰收时,收购量会缩减甚至暂停,散户只能自行寻找集市零售或中间商转卖,价格往往更低。

(图为团队成员同农户进行交流)

关于甘蔗的综合利用,一些有经验的农户告诉我们,糖料蔗的茎秆主要用于制糖,压榨后的蔗渣除了被糖厂用作燃料发电,还会卖给附近纸厂加工成包装纸;果蔗的梢头因纤维嫩、发芽率高,被农户精心挑选出来作为下一季种苗;而剥下的蔗叶,一部分直接还田作绿肥,另一部分晒干后粉碎,成为当地养牛户的优质饲料。值得关注的是,糖厂近年来尝试将制糖产生的废糖蜜用于锅炉发酵产汽发电,这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为企业增加了附加值。

(图为团队成员下到田地中观察甘蔗的生长情况)

调研中也发现产业发展的现实瓶颈。一是劳动力成本攀升,甘蔗种植从开沟、下种到砍收仍以人工为主,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旺季雇工难,单日工钱已从五年前的80元涨到150元;二是品种更新滞后,部分散户仍种植传统品种,亩产和糖分含量比优良品种低,影响收益;三是产业链短,除制糖和初级加工外,缺乏像蔗汁饮料、甘蔗醋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挖掘不足。

对此,我们也向当地村委了解到,对于这些问题,政府已采取针对性措施:农业部门联合糖厂开展优良品种免费发放和种植技术培训,近年也持续推广“桂糖42号”、“桂糖44号”等高产高糖品种;人社部门组织砍蔗机械操作培训,推动机械化采收替代人工,目前多家种植户采用小型收割机;同时正在招商引资,计划引进甘蔗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天等县的甘蔗产业,既是农户增收的“甜蜜事业”,也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从气候适配到模式创新,从资源利用到瓶颈突破,这个产业的发展轨迹,正是西南地区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唯有让小农户与大市场更紧密对接,让传统种植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才能让这份“甜蜜”持续滋养这片土地。(广西师范大学 张晓奕 梁海媚 陆扬杰 龚德康 窦梓涵 柳小翠 黄茹茵 潘艳巧 朱治历 郑泽彦)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