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支教团:以知识火种点燃偏远少年奋进希望

2025-08-07 09:29:29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为践行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沈阳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支教团积极行动起来。7月13日起,2支各由14名队员组成的优秀支教队伍,分别奔赴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红树沟村与沈阳市浑南区王滨街道王滨

 为践行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沈阳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支教团积极行动起来。7月13日起,2支各由14名队员组成的优秀支教队伍,分别奔赴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红树沟村与沈阳市浑南区王滨街道王滨沟村,开启为期2周的暑期支教之旅。

以七彩课堂点亮乡村儿童求学梦想

7月13日,支教员们抵达各地支教地点后,立即向当地政府了解学生情况,不遗余力用心布置教学场所,对教学设备进行细心检查,让乡村孩子们有一个更加舒适、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

支教团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学习进度,准备了丰富多样的课程,除对当地中小学生进行文化课程辅导外,支教团还结合我校兵工特色和学科优势,开发设计了“红色兵工文化传承课堂”“橙色心理健康知识课堂”“黄色数字奥秘思维课堂”“绿色国防安全教育课堂”“青色大自然创意设计课堂”“蓝色语言浸润童心课堂”“紫色科技探索科普课堂”七彩课程,内容涵盖思想引领、爱国教育、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等各方面,为乡村孩子们打开认知新世界的大门。在“青色大自然创意设计课堂”上,支教队员则借助图片与故事,带孩子们“走进”亚马逊雨林、撒哈拉沙漠,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在“橙色心理健康知识课堂”上,支教队员解析电影《疯狂动物城》,不仅讲解了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习性差异,更引申出“每个梦想都值得被尊重”的道理。这些课程像调色盘,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添上多元色彩,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包容心与探索欲。

图为青芒筑梦队带领孩子们上特色课。唐琪 供图

以行走课堂拓展乡村儿童视野

为进一步拓宽乡村孩子们的学术视野、厚植家国情怀,学校除系统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外,还精心组织策划游学实践活动。7月18日,支教团组织学生依次参观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沈阳新乐遗址和辽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对于支教地区的孩子来说,游学让他们走出熟悉的乡村,亲眼看到先进的武器、远古的文明、生命的起源等,直观感受世界的多样性,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

支教团从参与游学的学生中选取了“小小讲解员”,活动中他们化身“兵器小解说员”“历史小使者”“古生物小博士”,讲述不同武器的研制历程与背后的国防故事、介绍新乐先民制作陶器和打磨玉器的智慧与创造力,还细致讲解远古生物的生存状态与演化奥秘。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让“小小讲解员”们在讲述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带动了同行的小伙伴们更主动地参与互动、汲取知识,为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图为青韵传知队带领孩子们进行游学活动。包龙云 供图

以躬身调研探索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支教队员们住在大队里、吃在村民家,克服了生病、生活条件艰苦、位置偏远等困难,他们用脚步丈量村情民意,成为“深入基层、融入基层”的泥腿子。他们对村里农产品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所学专业,在读懂村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产业链的建议,探索农产品深加工的途径,帮助村民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多途径增收。

在对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红树沟村、沈阳市浑南区王滨街道王滨沟村的调研中,支教员们采用“半结构化访谈 + 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在红树沟村,队员们围绕家庭人口构成、土地经营规模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多地勘察,同时兼顾定量数据和定性描述。在王滨沟村,队员们与村民们交流了家庭构成、生产经营模式等信息,并实地查看了种植基地等,以确保获取的信息真实、全面,涵盖了产业细节和生活场景。后续仍需持续跟踪调研,动态调整政策举措,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乡村集聚,助力于滨沟村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为同类乡村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图为支教队员在王滨街道进行调研。包龙云 供图

以美育浸润滋养乡村儿童身心成长

支教团以“体育筑梦、美育润心”为理念,将增强体质、健全人格与美育滋养融入每一节美育课堂,让乡村儿童在运动与艺术中收获健康、自信与人文熏陶。

体育课程采用分组活动形式,不仅让孩子们专注于喜欢的体育项目,培养团队意识,更以运动姿态、协作节奏,传递体育美育价值。在篮球场,支教队员们耐心纠正孩子们的投篮姿势;在足球场,小小的身影追逐着滚动的足球,传球、射门,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专注与热情,诠释运动韵律;在扔沙包区,孩子们躲闪腾挪间尽显敏捷机智,也是身体协调与策略思维的美育实践;在跳大绳的队伍中,孩子们随着绳子的起落整齐跳跃,笑声洒满整个操场。

依托学校作为辽宁省美育浸润示范单位的优势,支教团同步将美术课程带到乡村。绘画课上,孩子们用彩笔描绘田园风光、校园生活,将对世界的观察与想象诉诸色彩;手工课上,孩子们利用秸秆、树叶、蔬菜叶等乡土材料进行创作,在动手实践中赋予平凡事物艺术生命;音乐赏析时,经典旋律流淌,开启孩子们对美好声音的感知大门。当看到曾经腼腆的孩子主动交流,用画作抒发情感、借手工传递巧思,支教员们深切感受到:美育浸润是对人文滋养与身心成长的生动实践。

图为青芒筑梦队带领孩子们上体育课。唐琪 供图

从红树沟村的青山绿水间,到王滨沟村的广袤田野旁,沈阳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支教团双线出击,以知识为笔、爱心为墨,在乡村教育的画卷上绘就绚丽篇章。这一路,是青春与乡村的深情相拥,是教育温度与实践深度的完美融合。未来,沈阳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支教团将继续秉持初心使命,让志愿的星火照亮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书写更多关于“双向成长”的动人故事。(沈阳理工大学)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