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教育均衡发展与语言文化传承,2025年7月18日 - 8月2日,聊城大学“乡音筑梦”青年团奔赴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白楼乡冯庄小学,开展“12天支教 + 2天实践调研”的暑期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筑牢乡村教育根基,让知识与温暖在这片脱贫攻坚区落地生根。
一、五育启智:特色课程滋养成长沃土
据统计冯庄小学超60%学生为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团队紧扣“五育并举”理念,为1 - 6年级100余名学生打造每日8节特色课程。基础课程中,语数外教学夯实知识根基;特色课程里,趣味红色课堂以“发音纠错 + 情景模拟 + 角色互学”模式,让学生在“重走长征路”“脱贫故事演绎”中领悟红色精神;趣味地理、历史课融入乡村振兴案例,引导学生化身“家乡规划师”“历史讲述人”,用知识解码家乡发展与世界脉络。心理、安全、科普、手工等课程,全方位守护学生身心健康;150余场推普活动贯穿日常,每日正音练习、顺口溜挑战,让规范语言成为沟通桥梁,助力孩子拥抱更广阔天地。同时,团队结合大暑、防溺水日等节点,开展诗词朗诵、防溺水宣传,借多元形式深化教育实效,让规范语言与知识养分滋养孩子成长。
图为脱贫故事演绎课堂,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重现乡村发展历程(王雪供图)
图为团队举办“咬文嚼字,字正腔圆”推普活动,学生上台展示(臧文沛供图)
二、推普铸魂:让乡音连接家国传承
践行“语言筑基 - 文化铸魂 - 发展赋能”路径,团队将推普深度融入实践。校园内,“大学生小导师”结对帮扶机制落地,晨读打卡、绕口令竞赛点燃学习热情,针对脱贫家庭学生开展普通话助学行动,同步提供学业辅导与心理关怀,不让语言学习掉队;社区中,“乡村夜校”模式启动,结合电商直播、旅游接待需求传授实用技能,亲子民俗故事会、诗词接龙以“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语言提升,为脱贫户定制普通话培训,拓宽就业增收渠道。乡村的夜晚,举办推广普通话主题观影,以光影传递文化价值,让乡音成为连接家国传承的纽带。
图为志愿者与村民交流,借观影活动推广普通话(王雪供图)
三、实践深耕:解码在地需求的“行走课堂”
支教之余,团队奔赴睢县博物馆、商丘博物馆、凤鸣岛等地开展实践调研,挖掘在地文化资源,为后续服务积累“本土素材”。利用课余时间家访60余户,走进学生家庭,听家长讲述教育期待、看孩子生活环境,精准捕捉教育痛点与成长需求。在与村民唠家常中,了解乡村发展困境与文化传承诉求,让后续课程设计、帮扶行动更贴合乡村实际,筑牢“资源输送 - 效果反馈”闭环,让实践调研真正成为服务在地的“泥土课”。
图为家访温情时刻,志愿者、学生与家长交流,搭建家校沟通桥(赵炳杰供图)
四、青春接力:让帮扶长效续航
从课堂上求知若渴的眼神,到推普活动里的踊跃参与,再到家访时家长紧握的双手,团队深知短期支教是起点而非终点。后续,将深化“智教心育”帮扶模式,把调研成果转化为长效行动,联动高校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搭建“线上 + 线下”帮扶平台,持续开展云端推普、学业答疑,让青春力量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常绿树”,托举更多孩子逐梦远方,让教育帮扶的火种在睢县持续燃烧。
图为团队指导老师、团队队员与冯庄小学校长在校门前合影
聊城大学“乡音筑梦”青年团以行动诠释青春担当,在睢县这片土地书写教育帮扶与文化传承的答卷,让“乡音筑梦”成为连接家国的纽带,让知识照亮乡村孩子的未来,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 。(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