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峰灵,男,壮族,1970年8月出生,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百坭屯人,家庭共有5口人。
韦峰灵从2004年开始种植烤烟,至今已经有21年的种烟经验。自种植烤烟以来,韦峰灵认真学习烟叶种植知识,踏实钻研最新种植技术,从一名烟叶种植“小白”,成长为当地烤烟种植的行家里手。
他家的烟叶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从一开始的3亩,发展到如今的30亩。收入从每年几千元,增加到现在超过1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他头脑灵活,勤学好问,主动沟通、积极探讨,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是“加、减、乘、除”法。
韦峰灵在认真检查烟苗生长情况。潘振乐摄。
“加法”,增加面积。“种一两亩、三四亩打‘盐蘸’(壮话)都不够”2018年零零星星种了14年烟生活也没有多大改变的韦峰灵感叹道,“只有增加面积,每家实现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程度才更深,管理才更省工,种烟才真正有产量,才真正见效益。”
他意识到:必须将土地由分散变为集中,将户均面积由小变大,改变过去群众的烟叶生产模式。但,问题又来了,群众每家的田都比较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韦峰灵始终在寻找破题之道。
他发现,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老少妇孺,闲置着大量的土地。“哦,‘锁匙’就在这里”他找到了破题之道,动员种烟户就近租用闲置土地种植烟叶。
他知道大家对租田有所顾虑,为做表率,敢为人先,于是,2018年他率先租用别人的田,将烟叶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2亩,收入3万多元。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其他烟农也在不断地增加烟叶种植面积,户均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9.4亩到2025年的23.33亩,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的目标。
“减法”,减病虫害。历年来,百坭村烟叶生产病虫害频频发生,挫伤了烟农种烟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成为乐业县发展烤烟生产的“瓶颈”。
看到这些,韦峰灵查阅大量资料,与村委、镇政府、烟草工作人员讨论,与烟农一起座谈交流,土壤改良和绿色防控“两大法宝”齐上阵。
在韦峰灵的引导下,烟农开展生石灰施撒烟田进行土壤消毒。颜新宁摄。
——土壤改良。2018年以来,韦峰灵与烟草工作人员,多举措积极协调合作社,联系调动大型机器,开展烟田深耕冬翻晒土作业,购买生石灰、植物生长调节剂,全部免费发放给烟农,并以互助组为单位统一对烟田进行土壤消毒、改良和种植预防。
——绿色防控。他组织互助组开展专业化对烟蚜茧蜂进行放蜂作业,还结合发放斜纹夜蛾性诱捕剂,防控面积覆盖全部烟区,大力推进了生物防治技术,减少了农药的用量。
通过各项防治工作,有效减少了各类烟叶病害的发生,病虫害发生率从2018年的34%减少到2025年的3.6%,缓解了烟农对烟叶病害的恐惧心理,降低了病害造成的损失。
“乘法”,产业多元。为实现“时代楷模”黄文秀打造百坭村“烟叶教学实践基地”的夙愿,进一步拓宽烟农增收新渠道,促进烤烟与非烟产业共生共赢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韦峰灵提出了“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并积极与乐业烟草工作人员探索生产新模式,依托注册的烟农增收品牌“百秀”,在百坭烟区内建设一个“烟叶+”核心示范区,明确烟叶和非烟产业目标,形成1~2个具有全区知名度的特色龙头产品,逐步探索产业融合、品牌自有和渠道共建的产业综合体,最终实现“烟叶+”统一的生产模式和全面综合利用烤房群、育苗大棚的良好格局,种植黄金瓜、南瓜、甜薯、蔬菜、菌类等非烟产品,拓展经济收入多元化,解决了种烟收入“单一化”的问题,促进烟农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和村集体经济增长。
烟农利用闲置育苗大棚种植黄金瓜拓宽增收渠道。罗少怀摄。
在该模式下,近年来,该示范区共稳定种植“百秀”品牌绿色有机水稻350亩,实现亩产850斤以上,由广西颗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种子并承诺回收,并与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优质常规稻育种研究团队等单位共同培育种植,仅该项目,每年为烟农增收近80万元。
同时,在韦峰灵的带动引领下,百坭村联合多部门建立“烟+水稻+鸭”和“烟+水稻+鱼”等产业示范区,探索“烟+稻+X”产业模式,每年在烟后稻田里放养鸭苗1500羽,投放鱼苗4000尾,实现烟后水稻与多类型经济产业增收。该模式不仅增加了烟农收入,鱼、鸭的粪便还能增加农田有机养分,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土壤农药残留,实现绿色防控综合治理。同时,鱼、鸭觅食过程中起到自然除草松土作用,粪便还能够增加农田的有机养分,促进禾苗有机快速生长。待谷子成熟时,鸭肥鱼膘,实现多元化产业增收,既稳定了优质烟田、保障粮食安全,又实现烟农钱、粮双丰收,以实际行动和收益成果助推当地乡村振兴。
烟农非烟产业——南瓜大丰收,采摘出售中。杨先旭摄。
还有种植红薯、南瓜、冬瓜等面积为280亩,亩产3000斤左右。百坭村每年实现非烟产业总收入150余万元。
“除法”,减工降本。韦峰灵发现,烤烟都以砍伐林木作为主要燃料进行烘烤,不但破坏了林木生态和大气环境,而且费工费时,又影响烟叶烘烤温度和质量,“长此以往,不堪设想,不利于长远发展的同时,他想到这,很着急,并向烟草技术人员报告“不宜再伐木烘烤”状况。
为转变烟农的烘烤方式,他在“如何改变烟叶烘烤燃料”上,与烟技员大量查阅烟叶烘烤资料,积极参与调研,与技术员奔走在田间地头、烟农家中,穿梭于烤房之间宣传,安装新型烘烤设备,不断尝试生物质燃料烘烤。开始推广使用生物质燃料烘烤时,多数烟农都不信,甚至有的嗤之以鼻,试点示范在质疑声中进行……
——事实胜于雄辩。
2018年5月,乐业县烟叶烘烤全部引进了生物质燃烧机进行烟叶烘烤,韦峰灵自然是“身先试法”、大胆率先使用作表率,无论成败,他要使长年被“只有柴火才能烘烤烟叶”禁锢了思想的烟农们从束缚中解救出来。经过7天的漫长等待,使用生物质燃料烘烤的第一炉烟叶终于结束,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全炉金灿灿的烟叶——他成功。
使用生物质燃料烘烤后,火力稳定,温度可控,烤后黄烟率高,烟叶质量有明显提高,也增加了烟农的经济效益;在操控上由于自动控制温度,自动添加燃料,从而大大减轻了烟农劳动强度;且节能环保,更能很好地保护了绿色生态。
生物质燃料比起木料、煤炭更便宜,达到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
近几年来,韦峰灵在烟叶生产上,为烟农树立一个又一个标杆。
韦峰灵表示,今年(2025年),我种植烤烟30亩,预计收入14万多元,烟后种植水稻30亩、蔬菜20亩,加上稻花鱼、稻田鸭等,预计实现非烟产业收入12万元左右。
韦峰灵赶鸭进“烟+稻”田里觅食。潘振乐摄。
“我还会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依然会在烟草部门的帮助下,带动全村乡亲们增收致富,一起走上发家致富路。”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韦峰灵信心满满道。(潘振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