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南宁一处甘蔗示范田里,一种用甘蔗渣做成的纸质地膜正在悄然发挥作用。它可自然降解,具备保湿抑草、缓慢供肥等多重功能,被农户称为“会呼吸、能养地的膜”。
这项新型膜材,由广西大学“青绿智膜”青年团队研发。以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研发团队构建起一套全生物降解功能化纸基地膜的制备技术,旨在破解传统农用地膜难回收、难降解、功能单一等难题,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低成本可行方案。
“传统塑料膜用起来方便,但收获后清理费时费力,还容易造成‘白色污染’。”项目负责人、广西大学曾华丽博士说,“我们希望用农业废弃物做膜,既减轻农民负担,又能保护耕地。”
为此,团队围绕“低成本原位分离+功能协同集成”的思路,建立了绿色制膜技术体系。他们通过温和的“内源有机酸一锅法”分离技术,提取出高纯度纤维素和功能性木质素,作为膜材核心基底;同时在膜体中引入控释肥料单元,可根据作物需肥周期释放养分,实现“地膜即肥料”的功能。
实地测算显示,这种膜材成本约为30元/亩,使用后每亩可减少人工除草、肥料投放等成本400元左右,作物平均增产超过30%。目前,该地膜已在广西、安徽多地水稻、玉米、甘蔗等种植基地开展示范试用,获得农户良好反馈。团队已与桐城市鑫友塑业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多家农膜及包装企业达成技术合作意向,推动成果转化落地。
专家表示,该技术的优势在于资源来源可再生、性能指标匹配农用需求、工艺具备推广基础,具备在南方农膜替代领域推广的可行性。
在这张“纸膜”的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科研团队。他们跨学科协作,结合材料科学、农业工程和智能制造技术,从实验室一步步走到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