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理解基层实践对高校学生就业素质培养、职业认知提升及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华北电力大学“问电龙江”实践队来到国网大庆供电公司张冬劳模及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展走访调研。该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12月18日,旨在顺应电力企业体制改革和转型发展中变电运维专业科技创新的需求,以践行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弘扬劳动与工匠相关精神为导向,立足“服务专业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员工素质”的“三个必须”,在张冬领军下整合科技、管理、技能人才优势,组建了跨领域的优秀团队,成为助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推动生产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平台。
在调研的过程中,实践队专程走访了在变电运维领域深耕30年的“国网工匠”、变电运维中心专责张冬师傅。通过与张师傅的深入交流,队员们对“高校学生走基层”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自身成长与职业规划获得了诸多启示。
交流中,张冬师傅首先谈到高校电气专业课程与基层岗位需求的联系。他指出,电路理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等课程帮助高校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知识是理解设备原理、分析问题的基石,也是基层技术工作不可或缺的“内功”。同时,张师傅的分享让队员们意识到,在校学习不仅要掌握理论,更要主动弥补实践能力的短板。他提到,基层工作中常用的仪器仪表使用、实际识图、设备现场应用等能力,以及国家和行业的安全规范(如电气安全规程),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高校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更要瞄准基层岗位的实际需求,提前做好能力储备。
针对基层职业发展问题,张冬师傅以“树苗扎根土壤”作比,生动地指出: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实践性与责任感,正是职业能力的“淬炼炉”。他建议,青年学生初入基层,要先立足岗位,扎实学习基础理论和实际经验,再逐步参与科创活动,完成从“参与者”到“主持者”的转变,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这番话让队员们对基层岗位的“成长空间”有了全新认知——所谓“成长空间”,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要靠自己在实践中主动挖掘、用心创造。基层不是职业发展的“终点”,而是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的“起点”,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出真知”的角度,张冬师傅结合自身创新成果多源于一线经验的经历,为深入阐释了“理论联系实际”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高校思政教育应打破“理论灌输”模式,构建“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这让队员们深受启发:思政教育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要融入具体的实践中。正如张师傅建议的,通过积极参与“电力工人体验日”“社区志愿服务”等基层实践项目,才能真正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内涵。
在与实践队交流时,张冬师傅特意介绍了他主导研发的“电压互感器二次快装接地装置”。该装置通过特制的转换装置实现与电压互感器二次空开的稳固连接,操作人员只需先将接地端牢固插入接地桩,再将导体端与转换装置对接,即可快速完成接地操作。这种设计规避了传统接地线需拆卸空开接线、卡口易脱落的问题,利用转换装置的适配结构,让接地操作无需裸露线路,既符合电气安全规程,又通过简化步骤大幅缩短安装时间,从根本上解决了二次回路反充电的安全隐患,确保检修人员人身安全的同时提升了工作效率。他强调,创新源于一线痛点,这种创新型装置设备的研发和广泛应用,正是“工匠精神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的生动体现。
谈及电力行业的“工匠精神”,张冬师傅的解读让人深受触动。他认为,工匠精神不仅包含对岗位的责任感、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还包括实践创新的突破意识、协同共进的团队精神,以及从“合格”到“卓越”的持续进阶。作为高校学生,队员们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遥不可及。张师傅建议的参与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聆听榜样讲座、体验基层班组轮岗(如输电线路巡检、变电站值班)等活动,都是在校期间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这些活动能让高校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精益求精”的内涵,塑造严谨、专注、创新的职业品格。
张冬师傅分享的职业经历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个人工作与国家能源安全、社会稳定”的紧密联系:保障电力输送安全,就是守护工业生产与民生福祉;极端天气下保障医院、学校供电,就是维护社会运转。这种“微观岗位”与“宏观需求”的辩证统一,为理解“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提供了生动范本。职业选择不应只考虑个人发展,更要关注国家需求。通过参与电网运维实习等基层实践,高校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岗位价值与国家发展的关联,从而建立“职业选择—技术贡献—国家发展”的逻辑链条,实现从“求职谋生”到“价值创造”的认知跃升。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实践是高校学生提升就业素质、明晰职业认知、深化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未来,实践队成员将积极响应张冬师傅的建议,主动走进基层、参与实践,在扎根一线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努力成长为符合国家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图文来源:张冬 宋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