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烟区:“三个协同”描绘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鲜活画卷

2025-08-01 16:13:37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日前,在湖南长沙烟区,来自全国23家行业工业企业的代表和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有关专家齐聚一堂,就湖南烟叶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交流。近年来,长沙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在积蓄烟叶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

日前,在湖南长沙烟区,来自全国23家行业工业企业的代表和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有关专家齐聚一堂,就湖南烟叶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近年来,长沙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在积蓄烟叶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烟叶产业发展新优势的过程中,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工商协同推动产销精准对接,以政企协同巩固烟叶产业根基,以粮烟协同融入农业发展大局,谱写出长沙烟区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量体裁衣:工商协同 共建共管

盛夏时节,阳光洒落在长沙烟区广袤的烟田上,一片片烟叶随风摇曳,金色光芒与翠绿烟叶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的美好画卷。

在浏阳市官渡镇,烟站技术员正在田间地头查看烟株长势,和他们一起的,还有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料部的驻点工作人员。

(工商协同查看烟株长势长相)

“这里是湖南中烟在长沙烟区建立的基地单元。早在1998年,我们就在浏阳创办了厂办基地,那时就认准了‘按需种植’这条路。”湖南中烟原料采购中心总经理杨亿军指着身后的烟田说道。

“以前工业说要‘香’。啥样的‘香’?真叫我们犯了难。”官渡烟站站长寻雄伟回忆道,“现在长沙的7个国家烟草专卖局基地单元就像‘品牌原料车间’,工业带着配方需求进基地,商业跟着烟叶特性定方案,种出来的烟叶越来越好。”

“一株烟不同叶,一家人一条心。”从最初的“种什么卖什么”到如今的“要什么种什么”,湖南烟草工商企业之间从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而是同频共振、共建共管的发展共同体。

近年来,双方协同推进标准化生产与规模化经营,转化科技成果16项,优化技术措施20余项,制定、修订技术标准15项,健全由87个标准组成的烟叶综合标准体系,实现从育苗到采收的全链条标准化管控。

如今在长沙烟区,7个国家局基地单元的烟叶调拨占比达77%,基地化率以93%的水平在全省烟草商业系统领先,形成“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现代化生产格局。

在此基础上,他们全面对接工业品种需求,坚持培育“中棵烟”,融合湖南中烟“4+1”和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1233”技术体系,以“特色区域+品种+技术”定制化开发为抓手,推行“一站一品一案”精准培育模式,让每一片烟叶都成为契合品牌风格的“定制原料”,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品质管控。

双向奔赴:政企协同 共强共赢

“多亏了政府和烟草部门的好政策,我这颗心才真正放了下来。”宁乡市横市镇烟农卢四强今年首次尝试种烟,起初担心“靠天吃饭”遇灾减产犹豫不决,“后来烟草公司的技术员告诉我,如今种烟有保险、有补贴、有贷款,还有专人手把手指导,我才敢放手干。”

卢四强有了种烟的“定心丸”,正是长沙烟区政企协同打造“政策+组织+服务”组合拳的生动缩影。从“靠天吃饭”到“政策托底”,政企双方用20余年默契协作,答好“在哪种烟、谁来种烟”的产业命题。

长沙烟草商业将烟叶产业深度融入地方发展,推动烟叶产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如今,长沙烟区通过整合国土、水利等部门项目,推动14.2万亩烟田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其中70%的烟田以5年为周期统一集中流转,为规模化种植筑牢了根基。

(政企联合组织技术培训)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建好烟农队伍,县、乡两级政府推行“服务中心+专职副主任+专干”组织保障模式,与烟草部门联合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培育超千名懂技术的烟农骨干,让“谁来种烟”的答案愈发清晰。

此外,政企双方还联合构建“三险三金”保障机制,为百亩以上种植户每亩增加200元风险保障,累计帮助烟农及合作社贷款8000万元,并出台烟农队伍分类服务管理办法,针对新手烟农、规模种植户等不同群体实施“一户一策”。

从政策协同的产业规划,到组织协同的机制建设,再到服务协同的精准保障,政企合力以“双向奔赴”的姿态,帮助像卢四强这样的新农人在种烟致富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实。

一田双收:粮烟协同 共融共进

日前,走进浏阳市沙市镇东门村,只见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如棋盘般铺开,65岁的李高远正在刚采收完烟叶的烟田里灌水犁地。“头茬烤烟卖了好价钱,马上插晚稻,一亩地能多挣两千块!”阳光下,他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笑容。

(晚稻插秧)

“左手种烟右手栽稻”的本事,是长沙烟农的新标签,“烟粮双收”也转化成他们存折上的新数字。如今,长沙烟区90%的烟田完成高标准改造,配套的“两头工场化、中间机械化”设施,让烤烟采收后旋耕、插秧全程机械化,晚稻亩产值较传统种植大幅提升。

通过融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当地已组建起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粮烟复合型人才队伍,越来越多像李高远这样的老农学会了“一田两用”的新本事,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踏出坚实足迹。

(技术员和烟农一起查看晚稻长势)

当工商协同的技术匠心在叶脉间生长、政企协同的政策暖流在田垄间奔涌、粮烟协同的生态智慧在阡陌间释放,长沙烟叶淬炼出三张“金色名片”:

——高可用性的长沙烤烟“金色名片”。长沙烤烟用于一、二类卷烟的原料比例高达79.9%。

——高认可度的湘烟7号“金色名片”。2025年,湘烟7号在长沙烟区的工业需求量超5.5万担,占湖南烟区总需求量的23.2%,主要用于一、二类卷烟。

——高性价比的宁乡晒黄烟“金色名片”。提纯复壮地方特色品种“寸三皮”,得到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工业企业的青睐,2025年市场需求量3.32万担,同比增长23%。

从20多年前厂办基地发端,到如今三链协同深化实践,在长沙烟区这片沃土上,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画卷正徐徐铺展。(孟凡、汤磊)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