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洒满石城县的稻田,一群身着实践队服的学生正围着养殖户记录养殖技巧;红色遗址前,老党员的故事被学生们改编成情景剧;直播间里,印有本地红色元素的文创产品与农特产一起被推向全国…… 这是石城县三下乡实践中的生动场景。而串联起这一切的,正是学院许书记——这位被学生称为 “总舵手” 的实践者,用专业与热忱,让红色文化、劳动实践、乡村调研在乡土大地落地生根。近日,我们专访了来自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制造学院专职副书记许翀睿老师,听他讲述三下乡背后的 “规划与落地”“传承与创新”“成长与赋能”。
一、开篇:从 “价值锚点” 到 “实践落地”,他是三下乡的 “关键纽带”
“三下乡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高校资源真正‘沉下去’,让乡村需求‘浮上来’,让学生成长‘实起来’。” 专访伊始,许书记的话便点明了实践的核心。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三下乡” 早已超越了 “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 的传统内涵,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发展、培育时代新人的综合载体。
在石城县的实践中,这份价值被具象化为一个个落地成果:以红色故事为核心的文创产品成了 “抢手货”;针对本地养殖痛点编写的《石城养殖实用手册》被养殖户翻得卷了边;学生团队提出的 “红色旅游 + 农特产品” 融合建议,已被当地纳入发展规划。而许书记正是这些成果的 “设计者” 与 “推动者”—— 他既懂乡村需求,又通高校资源,更善育人方法,让红色文化传承、劳动实践教育、乡村发展调研在石城形成了 “1+1+1>3” 的协同效应。
“我们来石城,不是‘给乡村做什么’,而是‘和乡村一起做什么’。” 这是许书记反复强调的理念。从红色资源的梳理到文创产品的开发,从养殖技术的调研到手册的编写,从直播助农的策划到乡村发展建议的输出,他始终站在 “校地协同” 的视角,让三下乡既成为乡村振兴的 “助力器”,也成为学生成长的 “练兵场”。
二、人物定位:三重角色加身,他是三下乡的 “总舵手”
提及 “许书记” 的角色,学生们的答案惊人地一致:“他是统筹全局的‘指挥官’,是手把手教方法的‘引路人’,更是对接校地的‘联络员’。” 这三重角色,正是许书记在三下乡中的真实写照。
实践统筹者:让 “多元任务” 形成 “协同合力”
石城县的三下乡实践涵盖红色文化体验、直播助农、文创开发、乡村调研、劳动实践等多个板块,若缺乏统筹,很容易变成 “各自为战”。许书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这些任务 “串珠成链”。
“红色文化是石城的‘魂’,乡村发展是石城的‘需’,学生实践是育人的‘核’。” 他解释道,“比如直播助农不能只卖产品,要融入红色文化故事;文创开发不能凭空想象,要扎根本地红色资源和乡土特色;劳动实践不能只‘流汗’,要和乡村需求结合——比如帮养殖场梳理流程,既能体验劳动,又能为养殖手册积累素材。”
这种 “全域统筹” 的思路,让原本分散的任务有了共同目标。红色文化体验为文创开发提供灵感,乡村调研为直播选品和建议输出提供依据,劳动实践则让学生更懂乡村实际——各板块相互支撑,形成了 “闭环生态”。
育人引导者:让 “理论知识” 转化为 “实践能力”
“老师,红色故事怎么变成文创产品?”“养殖户说的‘鸡苗存活率’问题,我们该怎么用专业知识解决?” 面对学生们的提问,许书记从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他们 “自己找路径”。
他带着学生走访红色遗址时,会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外地游客介绍这个地方,你会选哪个故事?怎么讲能让人记住?”;在养殖场调研时,会提醒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结合课堂上学的生态养殖知识,看看这里的养殖模式有哪些可优化的地方?”;编写发展建议时,会要求学生:“建议不能‘飘在空中’,要写清楚‘谁来做、怎么做、需要什么支持’。”
“育人不是‘灌输’,是‘唤醒’。” 许书记说,“当学生主动思考‘怎么把课本知识用在乡村’,实践能力自然就提上来了。比如编写养殖手册时,学生们不仅要整合专业知识,还要考虑养殖户的文化水平 —— 最终手册里的‘术语’都换成了方言解释,这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校地联络员:让 “高校资源” 对接 “乡村需求”
三下乡的成果能否落地,关键在校地协同。作为连接学院与石城县的 “桥梁”,许书记最清楚 “乡村需要什么” 和 “学院能给什么”。
前期对接时,他多次和村干部、养殖户沟通,列出 “需求清单”:农特产品缺品牌、红色文化缺传播、养殖缺技术指导;同时梳理 “学院资源清单”:传媒专业能做直播、设计专业能做文创、动科专业能做养殖指导、调研团队能做发展分析。“就像‘拼图’,把需求和资源对应起来,成果才能落地。”
如今,学生设计的养殖手册被村委会印成小册子发给养殖户,直播助农累计帮助销售农特产众多—— 这些成果的背后,正是 “需求与资源” 精准对接的结果。
二、实践解码:从 “规划图纸” 到 “乡土实景”,三下乡的 “石城路径”
从红色文化的 “活化传承” 到乡村发展的 “精准献策”,从多元实践的 “协同发力” 到成果落地的 “长效转化”,许书记带着团队走出了一条 “扎根乡土、双向赋能” 的实践路径。
(一)红色文化赋能:让 “历史记忆” 变成 “活态传承”
如何让红色基因 “看得见、摸得着、能传播”?许书记带着团队从 “挖掘、体验、转化” 三个环节入手,让红色文化 “活” 起来。
1. 在地挖掘:从 “史料” 到 “体验”,触摸红色温度
“红色文化不是躺在纪念馆里的‘老物件’,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故事’。” 为了让红色资源 “可感知”,许书记和学生们做了大量 “在地挖掘” 工作。
2. 校地协同:从 “被动听” 到 “主动传”,实现双向成长
红色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靠 “听故事”,更要 “传故事”。许书记推动的 “校地红色育人协同”,让学生从 “学习者” 变成了 “传播者 + 创造者”。
他联合共青团石城县委,让学生参与 “红色讲解员” 培训 —— 不仅要背史料,还要学会用 “年轻人的语言” 讲故事。有学生把红色故事编成了 rap,在村里的文艺展示中表演,连老人都跟着节奏点头。
更具创意的是 “红色文创共创”:学生和村民一起 brainstorm—— 剪纸非遗传承人提议 “用剪纸做红色主题窗花”,养殖户说 “能不能把鸡年生肖和红军故事结合(石城有传统养鸡业)”,最终诞生了 “红军故事剪纸”“生肖鸡红色摆件” 等特色文创。“村民的参与让文创有了‘乡土气’,学生的创意让红色文化有了‘年轻态’。” 许书记说。
这种 “主动传播 + 创意转化”,不仅让红色文化 “传得开”,更让学生的能力 “提得快”。“以前设计专业的学生只会‘按模板创作’,现在会考虑‘文化内涵’;传媒专业的学生以前只会‘念稿子’,现在能结合故事讲产品 —— 这就是‘红色传承’与‘实践能力’的双向奔赴。”
(二)乡村发展调研:让 “走访记录” 变成 “落地建议”
“调研不是‘打卡拍照’,是要真正听懂乡村的‘心里话’。” 许书记带着学生走进村干部家、养殖场、田间地头,用 “脚底板” 走出了一份份有温度、有分量的调研报告。
1. 精准靶向:从 “泛泛而谈” 到 “直击痛点”
14 号走访村干部家时,许书记让学生带上 “调研三问”:“您觉得村里发展最缺什么?”“哪些资源没利用起来?”“我们能帮上什么忙?” 这是他为调研设计的 “靶向思维”—— 不贪大求全,只聚焦 “能解决的问题”。
调研维度的设计更是 “量身定制”:产业方面,重点看农特产品(如脐橙、土鸡)的 “产 - 销 - 品牌” 链条;生态方面,关注 “稻田养鱼”“林下养殖” 等生态模式的实践效果;文化方面,记录红色文化、非遗(如剪纸)的传承现状;养殖方面,则详细询问 “品种选择、疾病防控、销售渠道” 等具体问题。
“在养殖场,我们发现养殖户记不住‘疫苗接种时间’,全靠‘凭感觉’;在田间,脐橙种植户说‘果子好但没人知道’;村干部提到‘红色旅游游客来了,却没地方买纪念品’—— 这些都是‘真需求’。” 许书记翻着学生的调研笔记说,“调研就像‘诊脉’,只有摸准痛点,后续的建议和手册才有意义。”
2. 建议转化:从 “纸上文字” 到 “行动方案”
调研结束后,学生们整理出 20 多页的调研报告,但许书记说:“这只是‘原材料’,要加工成‘成品’—— 能落地的建议。”
他带着学生对调研数据 “二次加工”:针对 “农特产品缺品牌”,结合传媒专业知识,设计 “红色 IP + 农特产” 方案,建议给脐橙贴上 “红军路过的果园” 标签,搭配红色故事卡;针对 “养殖缺技术”,让动科专业学生编写《养殖手册》,把 “疫苗接种” 做成 “日历提醒”,把 “疾病症状” 画成漫画;针对 “红色旅游缺体验”,参考学生的红色情景剧,建议村里开发 “红色研学半日游”,由学生培训村民当讲解员。
“建议要‘有人接、能落地’。” 许书记举例,“比如我们提出‘直播助农’,不是只说‘要直播’,而是写清楚‘每周播几次、谁来播(学生带村民)、播什么(产品 + 故事)、怎么推流(学院帮忙对接平台)’。现在村里已经有 3 个村民能独立直播了,这就是‘从文字到行动’的转化。”
(三)多元实践融合:让 “单一活动” 变成 “协同生态”
红色文化、乡村调研之外,劳动实践、直播助农、文创开发等多元实践,在许书记的规划中不是 “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的 “生态系统”—— 劳动实践为调研提供 “乡土认知”,文创开发为直播提供 “特色产品”,直播则为劳动成果和文创产品提供 “销售渠道”。
1. 劳动实践:在 “流汗” 中懂乡村,在 “实践” 中助发展
“劳动不是‘打卡拍照’,要‘出力气、有收获’。” 许书记设计的劳动实践,总能和乡村需求 “精准对接”。
在生态农田,学生们帮农户收割稻谷时,顺便记录 “种植周期”“亩产数据”,这些成了 “乡村产业调研” 的素材;在养殖场,学生们协助清理鸡舍、记录喂食时间,不仅体验了劳动,还发现了 “喂食时间不规律影响产蛋率” 的问题,为养殖手册提供了依据;在乡村建设现场,学生们参与修路、植树,同时观察 “乡村基础设施短板”,纳入发展建议。
“有个学生说,以前觉得‘养殖很简单’,帮养殖户喂了三天鸡,才知道‘温度、饲料、卫生’都有讲究 —— 这种认知,是课堂学不到的。” 许书记说,“更重要的是,劳动中建立的感情,让村民更愿意说真话。后来有个养殖户偷偷告诉我们‘其实想搞生态养殖,但怕没人买’,这才有了后面‘生态养殖 + 红色文创’的建议。”
2. 直播助农:从 “卖产品” 到 “树品牌”,让乡村价值被看见
直播助农是三下乡的 “重头戏”,但许书记从一开始就明确:“不能只拼低价,要靠‘故事’和‘特色’吸引人。”
他带领学生做了三件事:一是 “选品”,不只选脐橙、土鸡等农特产,还加入学生设计的红色文创(如印有红军故事的笔记本),形成 “农特产品 + 文化产品” 的组合;二是 “话术”,要求主播不仅说 “产品好”,还要讲 “产品背后的故事”;三是 “带队伍”,学生直播时特意 “留一手”,教村民怎么写脚本、怎么互动,现在村民已经能独立完成直播了。
首场直播就卖出了许多农产品,更重要的是,“石城红色农特产” 的认知度打出去了。“有个外地买家说,买的不只是脐橙,还有红色故事 —— 这就是‘直播助农’的更高价值:让乡村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一起被看见。”
3. 文创开发:从 “灵感” 到 “产品”,让乡村文化 “可带走”
“文创不是‘漂亮的摆设’,要能‘传播文化’‘带动增收’。” 许书记对文创开发的定位很清晰。
他带着学生从石城的 “红色文化” 和 “乡土特色” 中找灵感:红色文化方面,以 “红军在石城” 为主题,设计了 “长征路线书签”;乡土特色方面,结合石城剪纸非遗,开发了 “剪纸鸡年挂件”(呼应本地养殖)、“稻田画钥匙扣”;甚至把学生的红色情景剧台词印在帆布包上。
更巧妙的是 “文创 + 产业” 的联动:学生设计的 “红色包装” 被养殖户用来装土鸡,溢价空间提高了 20%;剪纸文创和脐橙礼盒绑定销售,销量提升了 30%。“有个剪纸艺人说,以前剪纸只能自己摆着,现在能卖钱还能传文化,这就是文创的价值。” 许书记说。
为了让文创 “持续造血”,他们还培训了 5 个村民学习基础设计,留下 “文创开发手册”,现在村里已经能自主开发 “节气主题” 文创了。
4. 养殖手册:从 “专业知识” 到 “实用工具”,让技术 “接地气”
“养殖户需要的不是‘学术论文’,是‘一看就懂、一用就会’的手册。” 这是许书记对《石城养殖实用手册》的定位。
编写过程中,他要求学生 “把专业术语翻译成人话”:“雏鸡保温” 写成 “小鸡窝里要像春天一样暖,温度不够就盖棉被”;每周查羽毛,脏了要消毒”;甚至加入 “本地经验”,比如老养殖户说的 “下雨天喂点蒜,鸡不容易生病”,也被验证后写进手册。
手册不仅有文字,还有学生手绘的插图:鸡的 “健康状态” 和 “生病状态” 对比图、喂食工具的 “正确用法” 示意图;最后还附了 “求助电话”—— 学生和许书记的联系方式,“有问题随时问”。
现在这本手册成了养殖户的 “宝贝”,有养殖户说:“以前鸡病了只能等兽医,现在看手册能自己判断,省钱又及时。” 许书记还计划把手册升级成 “电子版”,加入视频讲解,让技术指导 “更直观”。
三、双向成长:乡村与师生的 “共振与蜕变”
三下乡的价值,从来不是 “单向输出”,而是 “双向奔赴”—— 乡村在实践中获得文化活力与发展动能,师生在实践中收获认知升级与能力成长。正如许书记所说:“我们带着知识来,带着对乡村的理解走;乡村带着需求来,带着发展的希望走。”
(一)乡村的 “看得见” 变化:从 “文化沉寂” 到 “活力迸发”,从 “发展迷茫” 到 “路径清晰”
几个月的实践,石城县的乡村正在发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变化 —— 这种变化不止于 “销量增长”,更在于 “文化自信” 与 “发展底气”。
1. 文化活力:红色故事被传颂,乡土文化被看见
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开展后,村里的红色遗址成了 “网红打卡点”,周末常有周边游客来参观;老党员的故事被编成情景剧、rap;剪纸、稻田画等乡土文化通过文创产品走出石城,有村民说:“以前觉得咱这老手艺不值钱,现在知道是‘宝贝’。”
推普工作也带来了变化:学生教村民说普通话时,顺便帮他们整理 “红色故事普通话版本”,现在村民能和外地游客顺畅交流,“以前游客问‘这是啥’,咱只会说方言,现在能讲清楚‘这是红军用过的水壶’。” 村干部笑着说。
2. 发展动能:产品卖得更好,发展思路更清
直播助农和文创带动下,农特产品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40%,其中带红色文化标签的产品溢价更高;养殖手册让养殖户的 “鸡苗存活率” 提高了 15%,“产蛋率” 提升了 10%;学生提出的 “红色旅游 + 农特产” 建议被采纳,村里正在规划 “研学路线”,预计能带动更多增收。
更重要的是 “发展思路” 的转变:以前养殖户只知道 “埋头养”,现在会想 “怎么和红色故事结合”;以前村干部只关注 “种好地”,现在会思考 “怎么让土地长出‘文化附加值’”。“这才是最珍贵的变化 —— 乡村有了‘主动发展’的意识。” 许书记说。
(二)师生的 “带得走” 成长:学生从 “纸上谈兵” 到 “能办实事”,教师从 “课堂育人” 到 “实践育人”
对参与实践的师生而言,三下乡是一场 “脱胎换骨” 的成长 —— 学生在乡土中理解了 “知识的价值”,教师在实践中重构了 “育人的逻辑”。
1. 学生:从 “怕实践” 到 “敢担当”,从 “学知识” 到 “用知识”
“以前觉得‘乡村振兴’是课本上的词,现在知道是‘要解决养殖户的每一个问题’。” 这是一名动科专业学生的感悟。实践中,学生们的变化肉眼可见:
设计专业的学生,从 “只画好看的图” 到 “考虑村民能不能做、市场能不能卖”;传媒专业的学生,从 “只会念稿子” 到 “能结合故事讲产品,和村民互动自如”;调研团队的学生,从 “写报告套模板” 到 “能提出‘谁来做、怎么做’的具体建议”。
更珍贵的是 “乡土情怀” 的觉醒。有学生结束后说:“以后找工作,想试试农业相关的 —— 能帮到养殖户,比坐办公室有成就感。” 还有学生主动联系村里,说 “假期想回来帮他们升级文创”。
2. 教师:从 “讲台授课” 到 “实践育人”,从 “理论研究” 到 “应用探索”
许书记坦言,三下乡对他而言也是 “再学习” 的过程。“以前在课堂上讲‘生态养殖’,只讲理论;看到养殖户的实际条件,才知道要‘因地制宜’—— 比如他们没有恒温设备,就得想‘用棉被保温’这样的土办法。”
这段经历也让他对 “育人” 有了新思考:“以后课程要多加入‘乡村案例’,让学生知道‘知识不是用来考试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他已经开始整理三下乡的案例,计划在《乡村振兴概论》《实践创新方法》等课程中加入 “石城经验”。
“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校地协同’的真谛 —— 不是高校‘帮’乡村,而是‘一起成长’。” 许书记说,“我们给乡村带去知识,乡村给我们带去‘育人的土壤’,这才是最好的‘教学相长’。”
四、经验沉淀与未来展望:从 “石城实践” 到 “长效模式”,让三下乡 “走深走实”
从红色文化赋能到乡村发展调研,从多元实践融合到双向成长,石城县三下乡实践已形成可复制的 “经验模式”。而对未来,许书记有着更长远的规划 —— 让三下乡从 “短期实践” 变成 “长效合作”,让高校与乡村的联结 “不止于夏天”。
(一)“石城经验”:三下乡的 “可复制方法论”
回顾实践,许书记总结出三条核心经验,这些经验不仅适用于石城,也为其他地区的三下乡提供了参考。
1. “四维融合” 路径:红色文化为魂,产业赋能为基,文创激活为桥,技术下沉为要
“红色文化是‘精神内核’,能提升乡村价值;产业赋能是‘生存基础’,能让乡村有收入;文创激活是‘传播载体’,能让乡村故事被看见;技术下沉是‘发展支撑’,能解决实际问题。” 许书记解释,“这四个维度不是孤立的,红色文化能为产业和文创‘赋能’,技术能让产业‘提质’,文创能让红色文化和产业‘增值’。”
这种 “四维融合” 的思路,避免了三下乡 “碎片化”“表面化” 的问题,让实践有了 “系统支撑”。
2. “闭环工作法”:调研 - 产品 - 落地 - 反馈,让成果 “可持续”
“三下乡最怕‘一阵风’—— 活动结束,成果也结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许书记设计了 “调研 - 产品 - 落地 - 反馈” 的闭环工作法:调研明确需求→开发产品(文创、手册、建议)→推动落地(培训村民、对接资源)→跟踪反馈(收集使用情况,迭代优化)。
比如养殖手册,不是写完就结束,学生们每周会和养殖户视频,记录 “哪些好用、哪些需要改”,目前已经更新到 2.0 版本,加入了 “夏季降温” 的新内容;直播助农也建立了 “学生带村民” 的机制,确保学生离开后直播能持续。
3. “资源整合” 策略:师生联动、校地互补、专业融合
“三下乡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要整合各方力量。” 许书记说,“师生联动 —— 老师懂规划,学生有创意;校地互补 —— 高校有知识,乡村有需求;专业融合 —— 不同专业各展所长,比如设计专业做文创、传媒专业做直播、动科专业做技术。”
在石城,这种整合体现得淋漓尽致:设计专业和传媒专业合作 “文创 + 直播”,动科专业和调研团队合作 “养殖手册 + 发展建议”,学院和村委会合作 “资源对接 + 成果落地”。
(二)未来规划:从 “短期实践” 到 “长效合作”,让高校与乡村 “共成长”
对石城县的三下乡实践,许书记的规划不止于 “这个夏天”。他希望能和石城建立 “长期合作关系”,让高校资源持续为乡村振兴 “输血”。
1. 实践迭代:让三下乡 “年年有新意,届届有深耕”
今年的实践结束后,许书记已经和共青团石城县委达成初步共识,明年的三下乡将在现有基础上 “升级”:
红色文创:打造 “石城红” IP,开发系列产品,建立 “文创电商店”,由学生和村民共同运营;
养殖手册:升级为 “线上课程 + 线下驿站”,学生录制养殖技术视频,村里设 “技术驿站”,由培训过的村民担任 “技术员”;
直播助农:对接学院的 “电商实验室”,帮助村里建立 “供应链”,实现 “农特产 + 文创” 的规模化销售;
红色教育:和石城共建 “红色实践基地”,让学院学生常态化来此开展红色研学,同时培训更多村民成为 “红色讲解员”。
“每届学生来,都能在前一届的基础上‘深耕’,而不是‘从零开始’。” 许书记说,“比如今年做‘文创单品’,明年做‘文创品牌’,后年做‘文创产业链’,这样才能让乡村持续受益。”
2. 长效合作:从 “实践队” 到 “共建基地”,让联结 “不止于夏天”
除了短期实践,许书记还有更长远的规划 —— 和石城县共建 “校地协同发展基地”,让高校与乡村的合作 “常态化”:
建立 “文创孵化中心”:学院派设计、传媒专业师生定期驻点,指导村民开发文创,对接销售渠道;
设立 “养殖技术帮扶站”:动科专业师生每月线上答疑,每季度实地指导,持续优化养殖技术;
开设 “乡村振兴讲堂”:学院老师和学生定期为村民培训直播、电商、红色讲解等技能,提升乡村 “自我发展能力”。
“最终目标是‘让乡村能自己造血’。” 许书记说,“当村民能独立做文创、搞直播、讲红色故事,三下乡的‘种子’就真正在乡村扎根了。”
3. 愿景展望:让石城成为 “红色文化 + 生态产业” 的示范地
谈及对石城的期待,许书记眼中有光:“希望未来的石城,红色故事人人会讲,农特产品人人想买,文创产品人人爱带 —— 这里不仅是‘红色热土’,更是‘生态美、产业兴、文化活’的乡村振兴示范地。”
而对学院,他希望能以石城为起点,建立更多 “校地合作基地”,让三下乡从 “一项活动” 变成 “一种育人模式”,让更多学生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读懂中国、增长才干”。
五、结语:以师者担当,在乡土大地书写 “育人答卷”
从红色遗址的晨光到直播间的灯光,从稻田里的汗水到文创产品的墨香,许书记带着学生在石城县的土地上,用实践诠释了 “三下乡” 的真谛 —— 不是简单的 “送服务”,而是 “深扎根”;不是单向的 “输出”,而是 “双向成长”。
他是实践的 “总舵手”,让多元任务形成协同合力;是育人的 “引路人”,让学生在乡土中理解知识的价值;是校地的 “联络员”,让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在他的带领下,红色基因得以传承,乡村发展获得动能,学生成长收获满满。
三下乡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许书记和学生们播下的 “种子”—— 红色文化的种子、乡村发展的种子、实践育人的种子,终将在石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更多乡村绽放光芒。正如他所说:“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更在于让这些人带着温度和力量,去改变世界 —— 哪怕只是改变一个村庄。” 这,就是师者的担当,也是三下乡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