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政携手,共探乡村振兴创新路

2025-07-31 14:22:09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广东省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影兴乡・青春助农”青年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与南溪镇人民政府,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广东省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影兴乡・青春助农”青年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与南溪镇人民政府,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保利发展控股集团驻普宁市南溪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以下简称“南繁种业所”)等多方协同联动,以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全力构建”校地政+校企+校所”三维协同体系,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探索出“实践育人-人才兴农-产业升级” 的闭环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政府搭台定向 构建校地合作新范式

普宁市委副书记郝鹏飞深入一线指导,工作队队长马文广统筹资源对接,南溪镇政府将 “三下乡” 活动纳入 “百千万工程” 重点任务清单。通过党政 “一把手” 牵头对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确立 “产业振兴筑基、文化振兴铸魂” 的双轮驱动战略,提出 “科技赋能农业 + 文旅激活乡村” 的融合发展模式。镇政府协调各部门梳理出现代农业、电商物流、文旅开发等 10类民生需求,推动高校服务精准对接乡村发展痛点,改造闲置校舍建成集教学、实训、孵化于一体的 “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协调农技站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 “田间问诊”,让行政力量成为凝聚校地合作的“粘合剂”与“助推器”。

校地协同育才 培育知农爱农生力军

南溪镇政府将人才培养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推动镇校联合制定”实践育人计划”,在登峰村设立”青年学子实践村”。突击队员成立筑梦青春临时党支部与登峰村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针对种植户反映的水稻、甘薯、食用菌等种植中存在的难题,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控旺技术方案”;联合镇团委、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在南溪小学开设 “红色基因 + 农业科普” 特色课堂,通过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大学生演示无土栽培技术,让 127 名乡村儿童种下 “科技兴农” 的种子。这种 “政策传导 - 实践锻炼 - 价值塑造” 的培养模式,使 “三下乡” 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与人才成长需求同频共振的生动课堂。

政企校联动创新 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

镇党委委员黄琪牵头成立文旅融合专班,依托《南溪镇文旅发展规划》,突击队深度挖掘“岭南水乡”文化底蕴,与博源文旅公司联合设计“潮韵南溪”的系列文旅 IP。联合深圳市清香农业公司开展”电商赋能农户”培训,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供场地设备,组织 30 余户参与,助力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针对当地物流难题,推动镇供销社与第三方企业共建智慧仓储中心。这种 “政府规划引导 - 企业市场运作 - 高校技术支撑” 的模式,使传统农业镇焕发出新的产业活力。

科技扎根田野间 校所联动结硕果

南溪镇政府将大陇村淮山基地列为”镇校共建科技示范田”,通过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协调土地流转与设施改造,为校地合作提供坚实支撑。突击队联动科研机构,邀请南繁种业研究所安玉兴研究员担任”科技顾问”,组织种植户参与”田间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在食用菌基地升级过程中,突击队指导老师、驻南溪镇科技特派员宋佳歌教授带领学生现场办公,解决闲置校舍改造进行食用菌种植,其研发的”废弃菌渣综合利用”由镇农技站配合开展试验推广。田间课堂、实验室联建、技术推广等创新机制,让学生完成从 “理论学习者” 到 “技术推广者” 的转变。“以前在课堂里学的理论,今天在田间地头找到了答案,未来我愿意深耕农业领域,依托镇”返乡创业政策”,回乡推广农业技术”突击队成员邓汝平的感慨,道出了实践育人的真谛。

这场校地协同的生动实践,彰显了 “政府主导、高校赋能、人才反哺” 的新型乡村治理逻辑。正如南溪镇党委书记杨钊柳所言:“我们通过构建‘引才 - 育才 - 用才’的全链条机制,让高校的智力资源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种 “人才振兴 - 产业升级 - 乡村繁荣” 的良性循环,为广东省 “百千万工程”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 “南溪样本”,更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