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支书,今天还没开店呢?”这句带着乡音的问候,是袁祖桂耳畔最常响起的话。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永兴县七甲乡南湾村的金竹山下已传来阵阵鹅鸣,袁祖桂正踩着露水穿梭在果林间,帮助果农采摘黄桃。裤脚上沾满的泥点,是他作为南湾村党支部书记最鲜明的“工作勋章”——而他经营的“祖桂商店”,卷帘门依然静静关着。
(袁祖桂在黄桃园)
“晚点再开!今年咱村的黄桃大丰收,得抓紧卖出去,不能让乡亲们错过好价钱。”今年盛夏,南湾村的黄桃压弯枝头,清甜香气弥漫山坳。自挑起村支书担子,袁祖桂的“时间表”就被重新编排:自家“祖桂商店”的营业时间被一再压缩,田埂、鹅场、果园却成了他的“常驻办公点”。有熟客打趣他“店里的货都快比你的人影稀了”,他笑着答:“东西卖少点没事,乡亲们的日子得红火起来。”
从“一个想法”到“一个产业”:荒坡上养出“致富鹅”
“袁书记,我想养鹅,可没场地、缺资金,心里没底啊。”2020年春天,村民王华雄找到袁祖桂,道出创业念头。彼时的南湾村,深陷“守着绿水青山讨饭吃”的困境:年轻人大多外出,荒田随处可见,资源闲置与发展乏力矛盾突出。
袁祖桂听完,当天就拉上王华雄上山勘察,将便利店托付家人,一头扎进荒坡。在金竹山下找到一片地势平缓、水源充足的荒地后,他又拉着王华雄一次次跑乡农经站、县农业农村局,仅用三天敲定合作社方案。为打消村民顾虑,他带头组织党员清理荒草,协调林地流转,甚至自掏腰包垫付首批平整费。那段时间“祖桂商店”的营业额直线下滑,家人难免念叨两句,袁祖桂只是劝道:“等合作社办起来,大家都有钱了,还能少来买东西?”
2021年10月,投资50万元的大灰鹅养殖场在金竹山下拔地而起。建设初期,袁祖桂几乎天天“泡”在工地:鹅舍搭建逢雨季,他带党员冒雨加固顶棚,浑身湿透也顾不上回店;防疫技术不过关,他连夜驱车到县城请专家,让家人临时守店;销售渠道没打通,他带着合作社负责人跑遍周边农贸市场,自己也常错过营业高峰。
如今,占地20亩的养殖场年出栏大灰鹅8000余只,带动32户村民稳定就业,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看着膘肥体壮的鹅群,王华雄感慨:“袁书记为咱们耽搁了自家生意,没有他撑腰,我这‘鹅司令’可当不起来。”
让红米变成“金米粒”:梯田里种出“致富路”
南湾村的梯田里,饱满的红米稻穗随风轻曳。这片曾让村民发愁的“薄产田”,如今也成了“致富田”。袁祖桂深知山区脱贫须打“特色牌”,他便带着村干部翻山越岭考察土壤,发现南湾村的梯田特别适合红米种植,而他的“祖桂商店”,又一次次因“公干”关门大半天。
“种红米效益好,但技术要求高,得让村民看到实打实的好处。”袁祖桂决定先“吃螃蟹”,在自家责任田试种2亩红米,全程记录数据和心得。那段时间,袁祖桂天不亮下田,天黑才回村,便利店常在傍晚匆匆开一会儿,熟客想买东西,还得打电话催。
秋收时,他的试验田亩产近300公斤,每公斤售价比普通稻米高出2元。实实在在的数据让村民动了心,但仍有贫困户犯难:“买种子化肥的钱都凑不齐,咋种?”袁祖桂立刻组织10名党员种养大户:“咱们党员带头,帮村民们铺好‘起步路’!”于是,袁祖桂带领党员自筹资金购买禾花鱼苗、联系县农技专家办班、向乡里申请免费种子……如今,南湾村生态红米种植超200亩,带动45户村民实现亩均增收千元以上。
信用“活水”润民心:小积分贷出“大希望”
“以前借钱难如登天,现在凭‘信用分’就能贷款,袁书记解了燃眉之急!”村民李建国拿着获批的5万元贷款,喜滋滋筹备扩建果园。这变化源于袁祖桂推动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此,他的“祖桂商店”又开始了“营业时间待定”。
过去,南湾村部分村民信用意识薄弱,金融机构放贷谨慎,许多想发展产业的村民被资金“卡脖子”。袁祖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主动对接银行,创新提出“党建+信用”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组建评定小组,从遵纪守法、家庭美德、产业发展等6个维度为农户打分评级,让“看不见的信用”变成“用得上”的资本。
评定启动时,他带小组成员挨户采集信息。六十多岁的陈大爷行动不便,他上门服务;养殖户王建军担心债务影响评级,他耐心解释政策……经过三个多月的细致工作,全村206户农户全部获得评级授信,累计授信金额超过一千万元。信用“活水”精准滴灌,也让更多村民有了发展产业的底气。
从金竹山下的鹅场到层叠的红米梯田,从果园里忙碌的采摘身影到村民账本上逐年攀升的增收数字,袁祖桂用脚步丈量着南湾村的每一寸土地,也用一次次对自家生意的“亏欠”,垒起了乡亲们通往好日子的阶梯。“祖桂商店”的卷帘门或许常关,但南湾村振兴的大门始终敞开——这扇门里,有鹅群欢腾的喧闹,有红米飘香的甘甜,更有乡亲们脸上藏不住的笑容。(许彰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