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学子暑期调研解码新质生产力何以筑牢农技推广与粮食安全
盛夏时节,长江上游的田野间涌动着科技的浪潮。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农” 链 “新”生调研团踏上暑期实践征程,深入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长江上游核心省市,以脚丈量土地,以心倾听农声。团队成员带着专业视角,聚焦新质生产力如何为农技推广注入新活力、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用一份份问卷、一次次访谈、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生动实践。
调研团深知,真实的基层声音是研究的基石。为全面掌握不同主体在农技推广中的参与情况,团队采取分层调研策略:针对种植散户,设计涵盖生产流程、技术应用、收益变化等维度的详细问卷,在面对面交流中逐字记录关键信息,用镜头定格农户谈及收成时的真挚表情;对于农业合作社,则以深度访谈为主,围绕组织模式、技术传播、市场对接等核心问题展开探讨,用照片留存技术培训、产销对接等重要场景,从多元视角勾勒新质生产力落地的全貌。
调研团的同学与农户展开对话
在内江市资中县的稻田里,种植大户林女士向调研团讲述着自家田地的 “智能进化史”。“以前种稻子,看天脸色吃饭,遇到旱涝只能叹气;打药全靠人工背着药桶跑,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收了稻子就守着粮仓等收购商,价格高低全看人家脸色。”而现在,这一切都变了——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传回数据,手机APP就能精准调控灌溉;无人机按设定路线巡航打药,效率是人工的10倍;电商平台上的订单直接连到田头,收割前就敲定了销路。“这‘数字大脑’管着田里的水和肥,‘空中卫队’把病虫害挡在门外,‘云端市场’让好粮卖好价,亩产能增百十来斤,优质稻比例提高了近三成,去年台风过境,损失比往年少了一半还多。”林女士指着田边的智能设备,眼里满是笑意,“这些新技术就像给土地请了‘智能管家’,不仅让我们省心,更让我们明白,种好每一分地,就是为国家粮食安全添砖加瓦。”
调研团参观农户在智能温室劳作
离开稻田,调研团走进嘉禾种苗的智能温室。不同于户外的开阔,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被科技元素填满:一排排育苗床上,幼苗长势喜人,上方的补光灯根据光照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亮度;墙角的温湿度计实时跳动数字,连接着自动通风和喷淋系统;农技员的平板电脑上,一边显示着各地经销商的订单数据,一边更新着根据市场反馈调整的种植方案。
“以前育苗凭经验,什么时候浇水、施多少肥全靠老把式;育出的苗卖不卖得出去,得等批发商来挑。”公司负责人领着调研团参观时说,现在合作社和电商平台深度合作,刚破土的幼苗就被在线预订;农技员结合传感器数据和市场对品种、口感的需求,每天更新 “种植配方”,肥水管理精准到小时。“新质生产力就像打通了田头到市场的‘高速路’,我们不仅是在种庄稼,更是在按市场需求‘生产’农产品,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了。”
调研团的脚步暂告一段落,但收集到的故事仍在继续:传感器的持续嘀嗒声,是土地与科技的对话;无人机掠过田野的嗡鸣,是效率与成本的博弈;农户脸上绽放的笑容,是付出与回报的平衡。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素材,即将被带回校园,成为课堂上的鲜活案例、实验室里的研究样本。
长江上游的田野见证着变革,也孕育着希望。当新质生产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生根发芽,当一代代青年学子将智慧融入农业实践,传统粮仓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坚实、更智慧的力量。(刘冠汝 颜铄欢 李非儿 唐玮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