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智能装备领域的大国工匠傅国涛,走进了白佳昊带领的团队工作室。一场关乎智慧物流技术难题的深度交流就此展开,不同代际的智慧碰撞,为团队的 “腾云驾物” 项目带来新的突破,也让 “低成本、高性能” 的物流解决方案朝着产业化更近一步。
傅国涛在智能装备极端场景适配技术领域摸爬滚打了 30 多年,对物流行业的痛点那是门儿清。如今,物流工厂的日子可不好过,货架高过 2.5 米,传统的 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就有 40% 的感知盲区;3D 传感器成本占比超过 36%;要是产线一调整,设备重新部署平均得花 6.3 天,可行业要求是 1 天内就得搞定。
团队展示新一代 AMR 物流小车时,傅国涛想起自己攻克青藏铁路设备抗寒难题的经历,一下就点出改进的关键:“重庆这山区,物流场景复杂得很。设备在雨雾天、颠簸路上得稳得住,传感器融合算法和结构冗余设计必须好好打磨。” 他建议优化 “高视角视觉融合算法”,还针对重庆的丘陵地形,提出补充 “动态颠簸补偿模块”。这跟团队正在努力的 “无死角视觉网络” 技术不谋而合。
有了傅国涛的指点,团队很快把这些宝贵经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成本更低了:按照傅国涛 “配件通用化” 的法子,团队升级了自研控制通信电路,换掉了 80% 的高价传感器。这一下,硬件成本又降了 12%,比行业里的标杆企业还低 4 个百分点。适应场景更强了:新添 “雨雾环境应急算法”,再加上原来的云控智驾平台(响应速度不到 10ms),就算在重庆又湿又潮的天气里,设备识别准确率也能稳稳保持在 99.9%。部署更快了:听了 “零代码调试” 的方案,团队把产线调整后设备重新部署的时间,从 6.3 天一下子缩短到 0.8 天,超过了行业标准。
这些改进在跟驰知科技的合作里也发挥了大作用。单机成本从 15.4 万元降到了 13.6 万元,在重庆一个 5000㎡的物流园区试点,3 天就完成了所有场景的适配。
傅国涛的指导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传递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理念。他翻看团队120次装车实验、83次仿真测试的记录册时强调:“物流设备的‘工业级’不是参数好看,是经得起十万次运行考验的可靠。” 这番话让团队更坚定了“从实验室到产业线”的研发路径。
目前,团队已凭借优化后的技术斩获多项荣誉,其“轻量化异构—通信一体化方案”被纳入《重庆市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典型案例。白佳昊坦言:“傅大师的点拨,让我们明白创新不仅要‘破题’,更要‘落地’——这正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从攻克技术难题到把方案应用到实际场景,傅国涛和白佳昊团队的交流,既是工匠精神的代代相传,也是科技创新力量的接力。随着优化后的物流小车在重庆更多园区投入使用,这场 “大师引领 + 青年创新” 的实践,正为智慧物流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