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 “宜路传薪,筑梦屏山”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岩门村。从昔日贫困村到产业兴旺的 “茶香新村”,这个小村庄以茶为媒的振兴实践,折射出基层党组织引领下乡村发展的鲜活路径 —— 党建铸魂、产业筑基、民生为本、文明为翼,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组织协同织密产业保障网
“党组织把方向、企业挑大梁、群众齐参与,这是我们干事的底气。” 村支书范宇向实践团队介绍,岩门村的发展密码,藏在一套严密的协同机制里。村党支部委员专项对接企业事务,“两委” 干部直联中心库、服务触达每家每户;确保信息“不断线”、在外党员“离村不离策”;村 “两代表一委员” 常态化走访村民,让民情能上达、事务可共治。
这套以党建为轴心的协同网络,让各方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基层党员全程护航茶叶生产安全,严格落实企业种植标准;政府部门协同规范收购价格、股东权益与分红机制,却不干预生产经营,形成“村党组织牵头抓总、市场主体高效运营、群众全程深度参与”的良性治理格局。正如实践团队所见,正是这样的机制,让企业有干劲、群众有奔头、组织有活力。
产业链升级带动收入跃升
在岩门村 “君茗天下” 茶叶加工厂,150 米长的抹茶生产线与绿茶、红茶加工区有序运转,鲜叶经储存、杀青、干燥等工序完成蜕变,半自动化设备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数据见证着产业的力量:2024 年,全村人均茶叶收入达 6000 元,部分家庭年收入超 15 万元,最高户人均茶叶相关收入突破 2 万元。
抹茶加工生产流程中的筛分与风选 肖思雨摄
“老百姓的茶叶由企业统一收购销售。” 范宇介绍,在村党组织推动下,村集体与炒青集团深度合作,核心茶园纳入企业基地统一规划、统筹运营,企业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模式,近期已为村民带来 40 万元现金收入。在村党组织协调下,炒青集团持续拓展浙江、上海、广州等省外市场,‘屏山茶’品牌影响力随销路拓宽不断攀升。
差异化发展让增收路更宽。2024 年茶叶收购价稳定在 1.8 元至 3 元区间,春茶因品质优价格更高,夏秋茶则凭规模与成本优势供应饮料加工市场,“因时制宜、因品定价” 的策略,让每一季茶叶都能产生效益。
“一芽二叶”(屏山茶品质最好的时候) 肖思雨摄
精准政策筑牢脱贫根基
“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不仅要全覆盖,更要重点帮。” 岩门村的脱贫成果,藏在精准滴灌的政策里。村党组织针对脱贫户、残疾人等群体精准施策,不仅落实种苗补贴,更主动对接农业专家开展“田间课堂”,手把手传授种茶技术,让 “会种茶” 变成 “种好茶” 的本领。
财政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带着 “共富基因”—— 由村党组织监督落实的残疾人专项资金生产线,每年为脱贫户、残疾人等特定对象每户分红 500 元,连续三年不中断,确保政策红利直达群众;村内公益性岗位优先向脱贫户倾斜,灵活就业、外出务工等多元增收渠道,让收入结构更稳固。数据显示,2020 年岩门村便已消除绝对贫困,人均茶叶收入远超 3000 元脱贫标准,“人均一亩茶,脱贫不用查” 成为生动写照。
多维发力迈向国家级目标
走进岩门村,沥青路蜿蜒 20 余公里(规划 40 公里),自来水、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全村,茶园与新居相映成趣。这方土地的追求,不止于 “产业强”,更在于 “全面兴”。
村集体与企业正瞄准年轻消费群体,计划开发奶茶、抹茶等融合产品,让 “屏山茶” 更懂年轻人;村党组织牵头制定“三大创建”攻坚目标:争创全国文明村、五星级党组织、国家级五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正以党员带头攻坚的方式推进。目前,省级五星级产业园、连续两年 “四星级党组织” 的荣誉,已为冲刺国家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既要环境美,更要精神美。村支书范宇的话,道出了村党组织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提升”的追求。党群服务中心荣誉墙上,“文明村镇”“十强村” 等牌匾熠熠生辉;
团队成员与范宇书记合影照片 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摄
远处茶园里,新抽的茶芽正迎着晨光生长。以茶为媒的振兴实践,正书写着新时代乡村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鲜活答卷。(李欣杰 杜明珊 庞宏润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