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藏古韵:零售终端里的非遗传承

2025-07-22 15:33:00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近年来,夷陵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探索出一条“零售终端+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让沉睡的非遗技艺走进日常消费场景,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从博物馆到生活场的华丽转身。腐乳香里的匠心传承:从

近年来,夷陵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探索出一条“零售终端+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让沉睡的非遗技艺走进日常消费场景,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从博物馆到生活场的华丽转身。

腐乳香里的匠心传承:从农家坛罐到品牌专柜

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一块块凝聚着百年“三腌三晒”古法工艺的豆腐乳,承载着95后市级非遗传承人朱枭龙的守护赤诚。朱枭龙经营的“邓村珍选”农产品直营店,既是对传统的坚守,更是创新融合的窗口。

邓村腐乳非遗传承人朱枭龙

过去,受制于包装简陋、渠道狭窄,风味独特的邓村腐乳仅在小范围流转。在夷陵烟草的指导帮扶下,朱枭龙以零售终端为突破口,组织团队设计了三套非遗主题包装,瓶身印刻工艺流程图和传承人故事,赋予产品“文化标签”。同时,将邓村文化元素融入店铺,打造了集包装车间、品鉴区、文化展示区和电商直播间于一体的现代化新终端。

店铺运用信息化管理,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并创新性地将农副产品与卷烟跨界陈列,塑造出独特品牌形象。烟草客户经理积极牵线搭桥,筛选12家地理位置优越的零售终端设立“非遗特产专柜”,通过陈列指导、消费引导,让邓村腐乳从农家坛罐走进现代消费视野。如今,邓村腐乳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年销量达100万坛,年销售额高达9000万元,成为非遗活化的成功范例。

剪纸与故事:民间艺术点亮零售空间

走进龙泉镇“九妹儿”小店,悬挂天花板的剪纸作品《三峡人家》《嫘祖饲蚕》色彩明快、线条流畅,生动展现着夷陵风情,店主吴凤琴正热情地教周边商户剪纸技艺。

“以前会剪纸的人多,现在年轻人不爱学,快失传了。”吴凤琴的感慨道出了非遗传承的困境。转机始于夷陵烟草的“特色终端提质”计划。在夷陵烟草组织的零售客户培训中,身为剪纸非遗传承人的吴凤琴受到启发,决心将传统店铺改造为“非遗传承主题便利店”。她在店内不仅陈列售卖剪纸作品,更开辟“剪纸体验角”,成为村民感受非遗魅力的集聚地。烟草部门还定期举办“非遗+零售”培训,邀请传承人、直播达人授课,提升客户文化展示与营销能力。

剪纸及民间故事传承人吴凤琴

“我们准备帮助客户把民间故事改编成短视频,在店铺电子屏循环播放,让顾客购物时听故事、学文化。”客户经理黄荣介绍道。目前,全区已有5家终端成为“非遗展示点”,累计举办剪纸体验活动10场、故事会5次。

毛线花束:指尖编织“永不凋谢的传承”

在小溪塔街道“佳品屋便利店”的橱窗里,一束束毛线编织的花束格外亮眼:玫红月季层层叠叠,嫩黄迎春缀着绒毛,花瓣纤毫毕现,花茎缠绕深绿棉线。店主王寿菊坐在店门口,手指翻飞间,一团毛线化作含苞玫瑰,几位阿姨围坐学习,竹针“哒哒”声充满生机。

王寿菊和她的手工绒绒花作品

源于清代的“绒线花”手工编织技艺,工序繁复,曾因鲜花普及而被淡忘。客户经理在走访中发现客户王寿菊钻研此技,便指导她将其融入店铺经营。王寿菊在店内陈列成品售卖,同时提供材料包供顾客体验编织。夷陵烟草牵头建立的“非遗终端互助小组”,也组织客户交流经验、共享渠道。

“以前编好的花束只能自赏或在集市低价卖出。现在有了店铺固定展台和文化卡片,一束能卖百余块,上月光线上订单就20多束。”王寿菊笑着分享。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年轻人在店里体验后,通过短视频自学,“指尖上的温情”找到了新的传承群体。

从腐乳坛里的时光滋味,到剪纸剪下的岁月流转,再到毛线花束里的指尖温情,夷陵烟草以零售终端为纽带,不仅让零售终端从售卖点升级为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更守护了逐渐消逝的历史记忆。(郭筱筠)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