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广德市誓节镇,围绕“航天筑梦”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立足地方所需与育人所向,在乡村振兴、航天科普、红色教育与校地合作等维度深耕细作,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厚植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
扎根田野,探索乡村振兴路径
团队深入基层,以调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分层调研乡村发展。走进石鼓村村史馆,通过产业实景、发展图谱和老物件,梳理村庄从“农业村”向“产业村”的转型历程,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开展多样化服务。在誓节镇养老服务中心,团队成员为老人提供温情陪伴,拍摄生活照片,传递社会关爱;在云涧竹居生态农场,调研“公益+康养+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农场负责人帅慧婷的创业故事为团队提供了应对老龄化与乡村发展难题的生动样本。
科普宣讲,弘扬航天精神文化
团队以多样化形式推动航天精神深入人心。一是打造主题宣讲品牌。在誓节镇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两弹一星”精神宣讲,讲述王淦昌、郭永怀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怀。二是创新互动形式。组织青少年共绘“我心中的火箭梦”,通过艺术创作播撒科学报国的理想种子;在政府广场开展“航天文创”创意征集活动,吸引居民提出“茶乡+航天”等融合方案,展现航天精神的广泛共鸣。
访企问史,厚植家国情怀信仰
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与红色教育深化理想信念。一是聚焦科技创新。走访安徽木易科技有限公司,学习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新材料研发成果,特别是“合金表面陶瓷釉复合涂层”专利技术的应用突破,感悟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二是传承红色基因。
深化合作,助力校地融合发展
团队以校地合作为纽带,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一是共建实践基地。在“地校携手·智汇誓节”校地合作座谈会上,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誓节镇签署共建协议,打造长期实践基地,促进思政教育与基层发展协同共进。二是开展实地研学。赴603基地探访中国航天事业起点,聆听科研前辈的奋斗故事,在笼式发射架下感悟“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航天初心,进一步坚定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
历时六天的社会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广德沃土,以心灵感知时代脉动。从乡村振兴到航天科普,从企业调研到红色教育,实践内容覆盖多领域,形成丰富成果。下一步,团队将围绕调研内容提炼总结,开发文创产品、微视频、主题宣讲和调研报告,以实践反哺理论,用青春书写“航天梦、中国梦”的时代答卷,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青年力量。
(刘雨婷、张玥、侯思彤、张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