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过稻穗,阳光亲吻泥土。田埂上,不再是弯腰驼背、汗流浃背的身影,而是一位年轻人,手握遥控器,目光如炬。下一秒,嗡鸣声起,一架无人机如同灵巧的蜂鸟腾空而起,在稻田上空划出精准航线,均匀喷洒。这并非科幻电影,而是“兴”农人吴云飞的日常。
在赤寿乡乡亲们的印象里,吴云飞还有另一个熟悉的身份:松阳县吴云飞食品零售店的店主。他曾穿梭于街头巷尾,精打细算着进货与销售。然而,这位看似与泥土打不着交道的“生意人”,心底却始终萦绕着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父辈耕作艰辛的思考。他敏锐地察觉到,传统农业的痛点,或许正是科技可以破局的契机。
契机:一石激起千层浪
时间回到2020年。
“吴书记,怎么愁眉苦脸的,遇上难事了?”赤寿乡赤岸村村书记吴定云正好到吴云飞店里买东西,吴云飞见他神情凝重关切询问。
“今年新农村建设,我们村好多村民都搬迁了,村民搬迁了不少,年轻人也大多外出闯荡。留下的老人守着田地,如今搬迁点远了,更是有心无力。眼看着良田撂荒,心疼啊!”吴定云书记叹道。
“现在不是可以良田承包吗?”吴云飞建议。
“千把亩地,规模不上不下,大公司瞧不上,小农户接不住,难呐!”吴根林的无奈,像一块石头投入吴云飞平静的心湖,激起千层涟漪。“机械化!”一个念头闪过。他彻夜难眠,一头扎进网络搜寻农业机械化的信息。次日清晨,他便联系上外地专业团队。当了解到农业机械化正迈向高质量发展,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他心中成形:承包这千亩良田,做一名新农人!
图为赤寿乡赤岸村稻田
播种:蓝图下的荆棘路
“旋耕机整地、精量播种机下种,再配上无人机精准施肥喷药……”外聘的专业团队勾勒着现代化农场的蓝图。
蓝图虽美,落地却远非易事。最初的日子,质疑声如影随形。“小吴啊,你一个卖东西的,懂什么种地?”“无人机喷药?那能喷匀吗?别糟蹋了好苗子!”村里的老把式们看着这个“不务正业”的年轻人,眼里满是怀疑。更大的压力来自资金,无人机、旋耕机、精量播种机……哪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吴云飞几乎押上了零售店多年攒下的积蓄,还咬牙贷了款。
图为吴云飞操作自动驾驶插秧机插秧
耕耘:汗水浇灌的科技苗
吴云飞没有被困难吓退。他白天一头扎进田间地头,跟着请来的技术员一点一滴地学。从辨认作物病虫害,到精确计算施肥用药量;从操作复杂的无人机遥控器,到调试精密的自动灌溉系统。夜晚,他又化身“学生”,啃书本、查资料、看教程,硬是把那些复杂的农业机械原理和现代农业管理知识啃了下来。手掌磨出了茧,皮肤晒得黝黑,但他眼神里的光却越来越亮。
他深知独木难成林。为分摊成本,惠及乡邻,吴云飞成立了“松荫庐农业有限公司”,以公道价服务周边小农户。更重要的是,他毫无保留地分享技术。田埂边,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吴云飞手把手教村里的老人使用手机APP查看农田墒情和虫情预警信息;他耐心地向围观的乡亲演示无人机如何精准施药,如何比人工作业更均匀、更安全、更省药。
图为吴云飞操作无人机进行施肥
收获:写在田野里的答案
科技的力量在翻滚的稻浪间流淌。无人机喷洒精准高效,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提升;机械化播种和收割,将原本需要数十人劳作数周的时间压缩到了几天。第一季丰收时,千亩良田的产量和品质都超出了预期,成本却有效降低。实实在在的效益,让当初的质疑声渐渐变成了赞叹和信服。
图为机械化收割稻谷
吴云飞并未止步。依托零售经验和对市场的敏锐,他引入优质稻种,探索订单农业,打造绿色可溯源的“松荫庐”农产品品牌。昔日的“小零售”,已壮大为拥有多架先进农用无人机及全套农机具的专业化服务组织,辐射周边多个乡镇。
如今,赤岸村及周边的广袤田野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渐少。轰鸣的“铁牛”翻耕沃土,灵巧的无人机如蜂鸟般在稻海上空编织航线,合作社成员手持平板,从容监测着作物的每一次呼吸。那片曾因劳力短缺而沉寂的千亩良田,在科技的赋能下重焕生机,化身充满希望的“智慧粮仓”。
吴云飞,这位曾经的零售店主,如今是乡亲们信赖的“云飞队长”。他用行动书写了新农人的答案:对土地的深情,无需囿于汗滴禾下土的艰辛;科技的羽翼,能让千年农耕飞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他不仅守护了父辈的田地,更在这片沃野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向更多年轻人证明,广袤的田野,同样是星辰大海,是梦想扎根、才华绽放的无限舞台。(包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