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绩溪县的青山绿水间,一项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徽墨制作,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的重要保护单位,安徽绩溪上庄老胡开文墨厂,以其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坚守与锐意创新,生动诠释着新时代非遗保护的实践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的文化动能。
十万杵声:汗水浇铸的传承密码
清晨六点,绩溪上庄老胡开文墨厂的制墨车间已响起沉稳有力的锤击声。这日复一日的“十万杵”,是徽墨灵魂淬炼的基石。制墨师傅胡嘉明弓身而立,手臂稳健地挥动着五斤重的檀木墨杵,汗水浸湿了衣衫,滴落在乌亮的墨团上。“老祖宗传下的规矩,‘轻胶十万杵’,少一杵,这墨的筋骨就不够!”胡嘉明师傅拿起一块半成品墨锭,语气坚定地解释着古法精髓。“胶轻了,墨才能润;捶打匀实了,墨质才紧密。再经过至少三年的阴干,才能养出如玉的质地。这功夫,急不得,也省不得,是咱徽墨的魂。”
图为老师傅正在制墨。
这“十万杵”,不仅是严格的工艺准则,也深深烙印在胡嘉明的人生轨迹中。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皖南山区。年轻的胡嘉明与当地十一位老师傅,怀着振兴徽墨的信念,共同创办了墨厂。创业维艰,他们曾靠双肩挑担,跋涉崎岖山路,将墨锭运出大山,寻求销路。回忆起那段岁月,胡嘉明感慨万千:“当时是真难!市场打不开,厂子快撑不住了,老伙计们一个个离开。夜里睡不着啊,想着祖辈传下的手艺要是断在我手里,愧对先人!” 思虑再三,他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决绝的决定:“不能让它断了!我卖了祖上的房子和田地,咬牙也得把墨厂扛下去。”这份对传统技艺的深情与担当,支撑着墨厂走过风雨,守住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守正出新:非遗之光映照古今
如今,走进墨厂前厅,墙上悬挂的众多荣誉证书:2016年安徽旅游必购商品、2017年“宣城老字号”、2019年参加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天開文運”牌徽墨入选安徽特色伴手礼名录、2020年获评“安徽老字号”等,无声记录着其发展的坚实步伐。当联想到胡开文纪念馆内的“地球墨”——它承载着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荣光,是徽墨技艺巅峰的历史见证。昔日,“地球墨”以其精绝的微雕技艺和“黑如漆、润如玉”的品质征服世界;今日,胡开文墨厂正续写着这份荣耀的新篇章。
随着年岁渐长,胡嘉明师傅意识到传承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他动员两个女儿胡翠霞、胡英华返乡参与墨厂经营。年轻人的回归,为古老的墨厂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活力。在坚守古法核心工艺的前提下,她们积极拥抱新业态,开拓电商直播销售渠道。2023年,墨厂线上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让千年墨香通过“云端”飘向更广阔的市场,仿佛新时代的“地球墨”再次连接世界。
在产品开发上,姐妹俩精准把握市场脉搏。“父亲那一代,把传统做到了极致,像‘地球墨’就是标杆。我们这一代,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份极致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胡翠霞介绍道。她们在保留核心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开发了更符合现代审美的墨品样式,并推出了色彩斑斓、每块墨色皆不相同的“十二生肖”主题套墨(亦可单卖),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展望未来,胡英华充满信心:“我们会继续探索,既要守住‘十万杵’的匠心,传承‘地球墨’的精神,也要让徽墨在年轻人的书桌、画案上,真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他们喜爱并乐于分享的文化符号。”
图为制作的生肖墨。
匠心守护,文脉永续
声声“十万杵”,淬炼着历久弥新的文化精魄;一方“地球墨”,辉映着跨越百年的匠心传承与时代创新。在绩溪上庄,胡开文墨厂不熄的炉火与不辍的锤声,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时代强音。这黝亮润泽的墨锭,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无声见证。它以千锤百炼的质地昭示:真正的文化瑰宝,源于对传统的敬畏、对技艺的苛求,以及对文化根脉沉甸甸的守护。
源自皖南山乡的这份匠心,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的文化动能。胡开文墨厂的生动实践证明,守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传承民族智慧与精神,更能有效激活乡村特色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晕染中华文脉的壮丽画卷,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坚实的力量。(合肥经济学院茶墨徽州行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