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春秋:胡开文笔下的千年墨韵与当代新生

2025-07-15 15:37:29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黄山北麓,徽州古韵。在绩溪县上庄镇的老胡开文墨厂,浓郁的气息弥漫开来——那是经年不散的松烟清香与陈年桐油的醇厚味道交织,仿佛凝固了三百年的时光。捶墨车间里,七十九岁的胡嘉明师傅双手布满老茧,

黄山北麓,徽州古韵。在绩溪县上庄镇的老胡开文墨厂,浓郁的气息弥漫开来——那是经年不散的松烟清香与陈年桐油的醇厚味道交织,仿佛凝固了三百年的时光。捶墨车间里,七十九岁的胡嘉明师傅双手布满老茧,正沉稳地揉压黝黑的墨泥。他举重若轻地挥动六磅方锤落下,“咚”的一声闷响后,墨块表面泛起如绸缎般的柔和光泽。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身后的木架上,静静陈列着乾隆年间的古墨模。其中一块雕刻着精美绝伦的《御园图》,历经胡家十代人双手摩挲,木纹温润,却仍在诉说着徽墨的不朽传奇。

一、松烟淬玉:古法的千年坚守

徽墨的命运,与黄山松紧密相连。走进屯溪胡开文墨厂的点烟车间,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工人们点燃特制桐油灯芯,在粗瓷大碗上方熏烤。升腾起的油烟细密如雾,被耐心收集在碗底——这便是传承千年的“廷珪遗法”。每盏灯持续燃烧十二小时,耗费多斤桐油,方得到不足半两的珍稀烟炱。正是这苛刻的淬炼,赋予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的绝伦品质。

墨之核心,在于“胶烟相融”。胡嘉明师傅取出珍藏多年的淡褐色牛皮胶块。他说:“这胶,年份如同陈酿,火候是关键。”历经“七昼夜”的慢火熬煮,琥珀色的胶液达到最佳状态。将它与顶级烟炱一同倾入沉重的青石臼,便开始了漫长的融合。胡师傅挥动木杵,进行着“三万杵”的反复捶打。每一次捣揉,都要求烟与胶“水乳交融”。车间墙上,“轻胶十万杵”的古训无声。几十年如一日,老师傅们仅凭指尖一捻、掌心一握或墨泥的分量,便能精准判断胶烟比例:“多一分则墨色滞涩如陷泥,少一分则墨质松脆易崩裂。”

徽墨从实用文具升华为艺术收藏,墨模雕刻是点睛之笔。在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的雕模车间,八十七岁的“国宝”周美洪老师傅稳坐案前,老花镜下目光如炬。他手中的半圆刻刀在坚硬的棠梨木上流畅游走,黄山始信峰的奇松怪石、翻涌云海,随着刀锋的深凿旋削,渐显雄浑气魄。木屑无声飘落,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已在木版之上呼之欲出。这些凝聚着无尽匠心的墨模,本身就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为徽墨注入了深厚的文化灵魂。

二、因时而变:传统智慧的现代新生

当年轻的传承人将手机镜头对准古朴车间,徽墨与新时代的对话便展开了。在绩溪墨厂的直播间里,传承人胡英华手持一方温润墨锭,正面镌刻着遒劲的“奋斗”二字,正向观众介绍:“我们在经典松烟墨中,创新性地添加了天然薄荷脑。研磨时,它能释放清凉香气,特别适合学生和上班族提神醒脑,伴你专注前行。”这种巧妙结合传统配方与现代需求的创新尝试,在电商平台收获热烈反响,同类产品月销量轻松突破万件大关。

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则在“文旅融合”中开拓新境。占地广阔的墨厂内,建成了现代化徽墨研学基地,完整复原了古法制墨流程。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在此沉浸式体验炼烟、捶打、描金等十二道非遗技艺。刚完成首次制墨的六年级学生王雨桐,小脸沾着墨渍却难掩兴奋:“原来墨条里藏着这么多奥秘!这块墨虽然稚嫩,但我要送给最爱书法的爷爷。” 自2017年起,这片“墨香课堂”已接待研学人群超五十万人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让非遗文化深入人心。

面对优质黄山松资源渐少、桐籽供给波动的现实挑战,墨厂们也积极寻求绿色转型。绩溪墨厂投资千万元,种植了500亩生态桐油林,构建了从桐树种植、炼烟到成墨的全产业链闭环,筑起一道原料保障的绿色屏障。屯溪墨厂的研发团队潜心探索,成功开发出“仿松烟炭黑墨”。其在墨色表现、发墨层次及书写流畅度上力追传统松烟,核心意义在于显著减少了对珍稀松木的依赖。这些立足环保的创新实践,让徽墨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扎稳根基。2023年,胡开文墨厂更凭借其卓越的环保成果,荣获国家生态环境部授予的“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结语:墨染新篇 光照未来

暮色渐沉,墨厂车间归于宁静。胡嘉明师傅驻足于巨大的晾墨架前,目光轻柔地扫过即将出厂的墨锭。他伸出手,布满沧桑痕迹的指尖,充满敬意地抚过一套《兰亭序》套墨——王羲之的飘逸行书与曲水流觞的雅韵图景,在金粉的点缀下流光溢彩。他的眼角,皱纹深处漾开欣慰的笑意。

回溯三百年前,胡天柱怀揣“天开文运”的宏愿,创立了光耀墨史的“胡开文”品牌。斗转星移,今日的胡家传人们依然坚守着这片浸润松烟与桐油的祖业之地。只是,他们的“笔”已远非刻刀与墨锤——他们执科技之笔,握市场之脉,融环保之念,借互联网之翼,在时代的宏大宣纸上,饱蘸浓墨重彩,奋力续写着传统工艺与时俱进、薪火永传的壮丽新篇。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木质窗棂,落在沉静如夜的墨锭之上,那点缀其间的细密金粉,骤然迸发出万千璀璨星芒。那光芒,正是中华文明千年不息、代代相传最深邃、最动人的永恒辉光。(供稿人:黄山 胡剑涛)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