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朝阳漫过双桂镇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木格窗,一簇簇透红的枸杞在孩童掌心折射出温润光泽。7月9日,川北医学院“医心归乡”实践团将《“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中“推动中医药贯穿国民教育”的战略要求,转化为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的生动实践。在这个嘉陵江畔,“‘药’入童心”项目正以草药清香与太极气韵,为乡村下一代厚植文化基因。
在弥漫着药草清香的实践课堂,三种药材化身文化使者:志愿者取山楂条揭示《本草纲目》“化肉积”的智慧,儿童舌尖感受酸味与古文献记录的共鸣;粗糙枸杞皮、皱缩黄连片、光滑酸枣核通过蒙眼辨识,指腹触感转化为药材特质的具象认知;紫外线灯下枸杞多糖晶体折射琥珀光,“天然护眼卫士”的科学解释引导儿童凝视记录。
清晨教室,24个身影应和志愿者口令,于光影间起承转合。面对“手机脖”“书包肩”,“云手舒颈” 拆解成护颈密码。三日时光浸润,孩子们舒展的筋骨、满溢的精气神,成了中医养生理念最生动的注脚,让古老智慧在童真律动里,悄然播下传承的种子 。
当童稚的手掌抚过千年的草木,当古老的拳法激荡晨曦,双桂镇的夏天被赋予了新意义。正如带队教师弋鹏圣所言:“孩子口中‘像糖果的红枣’,笔下‘戴盔甲的黄连’,正是中医药文化最本真、最鲜活的传承。”这些在乡土间破土的嫩芽,终将长成撑起文化自信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