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七月,烈日把五河县双忠庙中心小学的操场晒得发烫,却挡不住一颗足球在尘土里来回滚动的轨迹。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一群孩子奔跑、追逐、摔倒又爬起,脸上是被汗水打湿的稚气笑容;同时,一群年轻的身影紧盯场内,不时鼓掌、提醒、陪跑。这是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给双忠庙中心小学带来的一段特别的“阳光体育”时光。
为了给这场夏令营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团队在出发前就多次召开筹备会,围绕课程设计、人员分工、教学内容、器材准备、安全管理等细节一一敲定。指导老师蔡维敏提出要发挥专业优势,让体育课不只是单一的跑跳,而是有内容、有方法、有陪伴。队长阮天祥多次提醒教学组把器材准备齐全,保证每节课顺利开展。后勤组、宣传组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让这场远离校园的课堂运转有序。
指导老师蔡维敏给团队开例会(安徽师范大学 王雨同摄)
夏令营的课程以体育为核心,足球、篮球、武术等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堂”。孩子们跟着队员们在操场上跑动,学习如何带球、传球、分组配合;在武术课上,一套套简单的动作一遍遍跟练,虽然一开始显得生疏,却在队员的一遍遍示范、带领下逐渐变得有模有样。课堂间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次默契的配合,孩子们慢慢从害羞拘谨到敢喊口号、敢在队员们面前展示自己。
队员手把手教小朋友(安徽师范大学 王小烁摄)
课程之外,团队还策划了趣味运动会。跑道上,“一圈到底”“两人三足”等小游戏把孩子们的笑声和掌声都拉满。队员们也参与其中,与孩子们共同组队、分组比拼,操场上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和击掌声,把短短几天的相处变成了更深的信任与陪伴。
趣味运动会“旋风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 王小烁摄)
这一场乡村球场上的青春答卷,并不仅仅是教孩子们如何踢球、如何运球,更是在一点一滴的细节里,陪伴他们把一点点找到自信与自律,也在陪伴中照见自己成长的影子。对于队员们来说,这不是一场按部就班的教学,更像是一场与“差不多”“躺平”告别的过程:从花津湖畔到五河乡村,他们把备课讨论写进夜晚,把汗水和耐心留在烈日下的操场,也把对“教与学”的理解落在了每一次课后的总结里。
闭营之际,孩子们依依不舍,队员们也把这段短暂却饱含意义的乡村课堂装进了心里。体育为媒,奔跑为证,在这场为期十二天的阳光体育夏令营里,这群年轻人走过泥土操场,也走进了自己未曾想到的那一面:不再是被安排、被照顾的“大学生”,而是真正的“服务者”。而双忠庙小学的孩子们,也从一次次奔跑、传球、摔倒再站起来的练习中,学会了勇敢,也让陪伴他们的这群“大朋友”,重新定义了青春。(安徽师范大学 史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