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总认为技术工人就是‘干活的’,但现在他们成了推动行业升级的‘创新者’。”许昌卷烟物流配送中心负责人徐大虎感慨道。
近年来,该单位积极践行“人才强企”战略,主动适应行业人才素质结构发展演变趋势,以前瞻性思维加强未来核心竞争力布局,更加注重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建设,持续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引领,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大力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浓厚氛围。
“三维培养”体系:让技能人才“冒得出、长得快”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和总结提炼,一场关于人才成长的“静悄悄革命”正在发生。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却有着一套精密运转的人才培养机制——“三维培养”体系正成为技术工人从“工”到“匠”的孵化器。
所谓“三维”,即纵向贯通的成长阶梯、横向融合的技能矩阵、斜向突破的创新平台。该单位打破传统职级壁垒,在技能领域构建起七级晋升通道,在技术领域构建起六级晋升通道。更关键的是,他们首创“双导师制”,每位技能人才同时配备生产导师和理论导师,实现“车间练实操、课堂学原理”的无缝衔接。
“以前觉得当技术工人就是重复劳动,现在发现技术革新也能改变行业。”该单位技术部牛潇杭的成长轨迹颇具代表性。他通过多次参与研发生产设备技改升级及管理创新项目、QC课题等,先后获得市级QC课题发布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得省级QC课题发布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编写并申报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他从普通技术工成长为技术部的副部长就是一个生动的缩影。
“实战练兵场”:把车间变成技术创新主阵地
在许昌卷烟物流配送中心,有一个绕不开话题的地方,那就是“创新工作室”。这里摆放着历来课题研发成果、专利成果、奖励证书等,每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从问题到方案”的实战故事。
(图为创新工作室荣誉墙 牛潇杭拍摄)
“技术人才的价值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现。”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灵玉指着墙上的“难题攻关榜”介绍,“揭榜挂帅”机制能有效将生产中的痛点难点转化为攻关课题。2023年以来,针对异型烟分拣效率低的行业难题,该单位经过对闲置异型烟分拣线利旧改造、针对高速异型卷烟分拣线进行技改等措施,异型烟分拣效率达到7000条/小时以上,效率提升30%。这种“生产出题、能人答题”的模式,让技术创新始终紧贴一线需求。
(图为技术人员对包装机进行检修,牛潇杭拍摄)
“成长生态圈”:让技术工人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现在年轻人抢着学技术。”该单位技术部老师傅马慈民由衷说道。他们实施“青蓝计划”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师带徒”积分制,设立“技能传承奖”,对培养出省级以上技术能手的导师给予重奖。这种良性循环催生了“1个大师带出一群骨干,一群骨干辐射整个团队”的链式效应。
在“智慧物流”“绿色物流”的转型路上,许昌卷烟物流配送中心用实践证明,技能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当成长通道被打通、创新活力被激发、社会价值被认同,技术工人必将迎来更加璀璨的“黄金时代”。(汪芸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