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光的“新武器”

2025-07-11 09:37:17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仲夏清晨,湖南宜章县黄沙镇新坌村的薄雾尚未散尽,烟农王小光已站在生物质颗粒烤房前扫码启动设备。智控仪屏幕显示:“烘烤模式已优化,预计节能20%”。不远处的仓库里,鲜烟编杆机正匀速吞吐烟叶,金属导

仲夏清晨,湖南宜章县黄沙镇新坌村的薄雾尚未散尽,烟农王小光已站在生物质颗粒烤房前扫码启动设备。智控仪屏幕显示:“烘烤模式已优化,预计节能20%”。不远处的仓库里,鲜烟编杆机正匀速吞吐烟叶,金属导轨上悬挂起整齐的烟杆——这个曾需要七八个壮劳力挥汗如雨的环节,如今只需四人从容操作。

在湘粤交界的南岭北麓,这样的变革正改变着百年烟区的生产图景。面对人工成本攀升、劳动力短缺的困局,宜章县以烘烤环节机械化为突破口,串联起设备共用、服务共抓、能源共享的创新链条,为传统农业转型写下生动注脚。

火炉旁的减碳账本

“从黄泥烤房到烧煤烤房,再到现在的生物质烤房,我见证了三次能源革命。”王小光抚摸烤房外墙感慨。他身后1980座生物质烤房分布在宜章县各个烟区,构成覆盖全县的绿色烘烤网络。与传统燃煤相比,这些“绿色武器”使污染物排放直降60%,烘烤成本却缩减四成。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推广曾面临供应焦虑。县里为此构建起“加工点+配送中心+烟农”三级供应链,在20公里半径内保障燃料配送。更让王小光惊喜的是烤房顶部的太阳能光伏板:“烘烤季发电收入抵得上三成燃料费,这买卖划算!”

在浆水乡,技术员给烟农们算过一笔生态账:每吨生物质燃料相当于消化1.5吨秸秆,全县年度用量可转化农林废弃物3000余吨。当烘烤季的白色烟雾变为缕缕青烟,监测站数据显示,烟区PM2.5年均值较三年前下降26%。

编烟工的机械革命

机械革命的触角延伸至最繁重的编烟环节。天塘镇烘烤工场内,技术员李磊扫描鲜烟运输包上的电子身份证,系统记录立即显示品种信息和生长日志——这是宜章“源头管控双保险”的缩影。

鲜烟编竿设备的引入掀起效率风暴。铁质传送带匀速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烟柄,编竿合格率达90%。曾经让老烟农黄悟直不起腰的工序,如今机械编竿成本较人工降低40%,劳动力从每户7-8人锐减至4人。

“机械编竿的均匀度是提质关键。”赤石烟草工作站站长蒋闻予捏着标准间距的烟杆解释。2025年,预计全县烘烤损失率较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就可为烟农挽回近200余万元损失。

网格里的技术课堂

技术落地离不开扎根田间的“红马甲”。里田镇黄土村烟田里,网格技术员欧瑶任单膝跪地示范移栽:“茎秆入土三分之二才能抗倒伏!”他身后是由12名技术骨干组成的“移动专家团”,采取“包村到户、责任到田”的网格化服务。

“三级服务网络”正释放巨大能量。在当地烟草部门的统筹下,合作社搭建起设备共享平台,厂家技术员与烟技员组成联合小组。在莽山云雾深处的培训现场,智能水肥系统演示刚结束,生物防治专家立即端出蠋蝽培育箱:“它们专治烟青虫,比农药管用!”

数字化手段为服务增效。通过接入12345政务热线、96368服务热线的智能系统,27件技术诉求实现100%闭环处理。烟农刘建国的手机不时弹出提示:“明日烟青虫羽化高峰,请启动诱捕装置”——由156个智能传感器构建的“生态天网”正全天候守护烟田。

金叶飘香背后的绿色转型

绿色转型的深层变革在土壤中萌发。迎春镇鹧鸪坪村烟农李广仙的65亩晚稻增收5万元,秘密在于烟稻轮作:深翻晒垡技术让土壤有机质年均提升0.3%,稻烟产量实现“双赢”。目前全县烟稻轮作比例达95%,4.38万亩烟田尽显“烟田即粮田”的生态智慧。

在笆篱镇白沙圩村,“四维防护”体系构筑生态屏障:太阳能杀虫灯守卫空中,赤眼蜂地面剿灭害虫,香根草隔离带分割田块。立体防控使农药用量下降三成,每亩节约成本超200元。烟农黄守红惊喜地发现,向日葵生态带还引来游客打卡拍照。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全产业链。废弃烟秆正转化为生物基材料,烟农李美莲的账本记录着生态红利:生物防控省药费2350元、有机肥补贴3920元、烟叶提价增收上万元。

行走在宜章烟区,物联网水肥系统在莽山云雾间划出彩虹,生物质烤房群飘散着木质清香。玉溪镇烟农李美莲擦着汗笑道:“烘烤季再不用彻夜守煤炉,生物颗粒机自动控温,我有空打理药材套种了。”她的38亩烟田里,百合苗已经破土而出。

金叶飘香的季节,烟农们收获的不只是鼓起的钱袋。在王小光新盖的楼房露台上,他指着远方连片的格桑花海对孙子低语:“记住这些花,它们和烟叶一起养活了我们两代人”——花丛中,赤眼蜂正在虫卵间飞舞,完成自然界最精巧的平衡。(胡镕东)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