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师的创作之路,常常始于某个微妙的瞬间。对于洛杉矶青年建筑师王安琪(Anqi Wang)来说,这个起点是一张学生时代铺满石墨粉的画纸。当她通过肢体的动作在纸面上留下轨迹,灰黑色的粉尘记录下每一个移动、停顿与转身时,她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空间不仅承载行为,也能被行为激活。”
这种初始的感悟成为她后来在南加州建筑学院(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深入探索的核心命题。在那里,她结合数字技术、结构逻辑与身体体验,致力于研究人们如何在空间中行走、驻足与记忆,逐步发展出独特的空间感知设计语言。
步入职业生涯后,她最初在 SVA Architects 的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建筑在社区生活中的作用。在加州林肯村社区住宅(Lincoln Village)和默里埃塔公共图书馆扩建项目(Murrieta Public Library Expansion)中,她关注的不仅是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更是日常场景的营造,例如图书馆光线的进入角度、住宅单元的尺度与步行节奏的契合、以及社区绿化与公共空间的联动。这些经验使她更清晰地认识到空间如何服务于人的行为模式。
加入国际建筑事务所NBBJ后,王安琪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空间与行为的对话。在韩国仁川的韩亚金融集团总部(Hana Bank Headquarters)项目中,她聚焦于中央中庭的深化设计,通过细致调整景观路径和庭院布局,创造出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的公共区域,让人们自然驻足交流,实现她“空间被行为激活”的设计初心。她同时也参与设计了园区内的小型结构,如亭子与太阳能玻璃长廊,连接新旧园区建筑。
Hana Bank Headquarters,Cheongna,韩国,2025 年,中央中庭与园区景观融合,强调公共互动与景观渗透的空间特质
对城市空间的敏锐反应也延伸到了她的概念设计中。在《桥下家园》(UNDERBRIDGE HOMES)项目中,她提出以模块化方式介入纽约市废弃铁路桥下的狭小空间,回应城市高密度环境中住房可及性问题。项目通过嵌入单人、一居与两居住宅单元,构建出完整的微型社区系统,辅以共享走廊与开放空间进行组织。桥体上方则转化为社区绿地与步行系统,形成交通与休闲双重功能的复合层。建筑设计呼应原有桥体的拱形结构,使新旧构筑在形态与节奏上保持一致,同时减少对现有结构的干预。该项目获得 2024 年 Buildner 国际建筑概念竞赛荣誉奖。
UNDERBRIDGE HOMES, 2024年,Buildner 国际建筑概念竞赛荣誉奖
除了城市尺度的建筑实践,王安琪也持续探索更小尺度的设计议题。她的家具作品《流动椅》(Flow Chair)从传统拱形构造中提取曲线逻辑,转化为层压木材的结构实验。该椅子使用 CNC 精准切割工艺及交错木纹方向强化受力关系,在材料限制内实现结构连续性与制造效率。设计灵感来自 Rietveld 于1934年推出的Zig-Zag椅,通过削减构件数量以表达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该项目获得了2024年缪斯设计奖(MUSE Design Awards)和纽约产品设计奖(New York Product Design Awards)两项银奖。
Flow Chair,2024 年,获得双项国际设计奖项的弯曲⽊制座椅作品
这一空间感知的理念贯穿于王安琪的设计路径中。她注重空间与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擅长通过微妙的尺度控制与路径组织,引导人们在场所中停留、感知与交流。她的作品曾在 ArchDaily 等国际建筑平台发表,并在多个国际竞赛中获得认可,包括法国设计奖(French Design Awards)、伦敦设计奖(London Design Awards)、YAC(Young Architects Competitions),及 Buildner 建筑概念竞赛。这些经历为她的设计路径提供了反馈与参考,也印证了她对空间叙事持续的关注与实验。她在设计中反复思考的问题是: “人们是否会在此停下脚步?他们能否感知并记住这个空间?” 这种关注使用者体验的视角,贯穿了她的创作,也构成了她设计方法中最根本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