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东西湖区一街角的便民超市里,1985年出生的何显福用十年时光,书写了一则关于坚守与温度的创业叙事。这位从“掂勺”大厨成功转型的零售“坚守人”,以单薄之躯承载家庭责任,以诚信底色抵御行业冲击,更以社区情感纽带重塑实体零售的价值坐标,成为千万小微创业者的生动缩影。
在压力与诱惑中锚定初心
图为何显福在整理货架
何显福的创业初衷充满现实和无奈,月收入不足五千元的“掂勺”生涯难承生活重担,2015年,何显福借资经营一家80平米店铺,成为他艰难讨生、背水一战的“战场”。每天18小时的高强度运转,换来的是不足5%的利润率,逐年攀升的租金成本,叠加电商“价格绞杀”,一度让他的小店举步维艰。但他坚守初心,在“卖假货、赚快钱”的诱惑前,他选择“明码标价、保质保量”的笨办法,将小店锻造成社区的“放心站”。这份看似“不精明”的选择,恰是商业本质的回归,即当利润计算被诚信标尺校准,商业便有了超越逐利的精神重量。
重构实体零售的不可替代性
图为何显福(右一)为独居大娘送米面
在何显福的经营哲学里,超市是“带体温的货架”。雨天借伞、免费送货、赊账容让,这些被数据算法忽视的“低效服务”,却织就了电商无法复制的情感网络。有一位将他视作“自家孩子”的独居大娘,家里的需要啥东西,总是一个电话打过来:“显福呀,我家米没了,给我送一袋来哈,顺便给我带两包盐,一双拖鞋。”何显福总是第一时间送货上门,大娘逢人便夸:“显福,真是比我女儿还有亲咧。”何显福正是用自己的脚踏实地具象化表达了社区商业的温度,当交易升华为信任,当店铺成为邻里生活的“驿站”,实体零售便找到了对抗流量焦虑的核心壁垒,正如2023年小微零售生存调研报告揭示的,超六成零售从业者遭遇利润率过低承压,却仍以“人情味”守住了20%以上的稳定客群。何显福用实践证明:商业的终极竞争力,是技术无法模拟的“人的连接”。
让每一份坚守都值得奔赴
图为何显福(左一)在售卖商品
何显福的创业路,是千万小微商户的剪影:他们在成本高压下精打细算,却在诚信底线前分文不让;他们在技术浪潮中蹒跚转型,却在社区温情里守住根本。对于烟草行业而言,支持这样的“坚守者”,不仅是助力个体生计,更是守护商业文明的基石,让诚信者不吃亏,让用心者有出路,让街角的灯火长明,便是对“人民至上”最朴素的践行。当我们为便利店的 24 小时亮灯感动,为老板的 “下次再给” 暖心,实则是在拥抱商业世界里最珍贵的东西,那些未被数字异化的真诚,未被效率消解的温度,这些正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守护的“人间烟火”。( 袁芳 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