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宜章赤石新农烟农合作社里,烟农们围在分级台前,人手一把烟叶样品,指尖翻动间学习分级要领。烟农周友斌刚放下手中的烟叶,脸上露出了然的神色:“学通了新要求,今年肯定有赚头。”
在湖南郴州宜章县分级培训现场,烟农们不再是技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分级技术的主动学习者。今年烟叶采收烘烤季以来,当地创新推出“以农为主”的专业化分级培训模式,让烟农从生产环节的“旁观者”转变为技术掌握的“明白人”。
这一创新源于当地在推广专业化分级服务时遇到的现实困境。尽管合作社的专业化分级效率高,但部分烟农对分级队员的技术水平持怀疑态度,对分级结果缺乏信任。
“问题出在烟农对专业化分级队员不信任上,而产生不信任的根本在于大家的认识不统一。”赤石烟草站负责人蒋闻予道出症结所在。为此,当地调整思路,将培训资源直接投向烟农群体本身。
技术骨干走在前,烟农变专家
当地的“以农为主”战略首先聚焦于培育本土技术骨干。在烟叶成熟采收、分类编竿等常规培训基础上,今年特别加强了散烟分级理论和实操训练。
培训对象瞄准了种植大户和长期合作的“铁杆烟农”。这些学员经过系统培训后,不仅能够提升自家烟叶分级质量,更能在各自片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虽然现在有合作社给我搞专业化分级,但我们自己也得懂行才行。”烟农周友斌在参加完集中培训后深有感触,“烟草公司这个‘以农为主’的分级培训我很喜欢,学通了新要求,今年肯定有赚头。”
技术培训内容精准对接今年烟叶分级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培训现场,技术员采用手把手教学方式,将复杂的等级标准转化为烟农容易理解的实操方法。分级台前,烟农们手持不同部位的烟叶样品,学习识别特征、掌握分级要点。
分级抽查到户,质量提升到心
技术培训只是起点,确保技术落地才是关键。当地建立三级质量监督体系:烟叶技术员管片,烟草工作站管区,烟叶分部管全局。
在这一体系下,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对烟农分级情况进行抽查。抽查要求严格:每户烟农每个部位烟叶至少抽查一次。对分级不到位的烟农,现场指导其重新分选;对分级方法落实好的技术骨干,则组织周边烟农前来学习取经。
“抽查不是目的,关键是要帮助烟农掌握方法。”蒋闻予表示,“我们发现许多烟农并非不愿意分级,而是对标准掌握不准。通过面对面指导,大部分都能很快改进。”
抽查过程中,工作人员特别关注烟农容易出现的混级、混部位问题。他们带着实物样品,对照国家标准,讲解分级差异,使抽象的标准变得具体可感。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指导方式,极大提升了烟农的理解程度。
政策引导实打实,分级补贴不落空
当地在推行“以农为主”分级模式时,配套实施了清晰的政策引导机制。重点宣传分级对散烟收购定级和减工降本的实际意义,让烟农明白技术提升与经济效益的直接关联。
政策执行上坚持两条硬标准:“分级不到位,分级补贴不发放”和“混级、混部位烟叶按最低等级定级”。这两项措施直击烟农最关心的经济收益问题,促使烟农自觉提升分级质量。
与此同时,当地通过招标程序规范专业化服务。今年6月26日发布的招标公告显示,2024-2025年烟叶打包、装卸项目已启动,最高限价打包5.8元/担、装卸2元/担,服务期限从2024年8月1日至2025年10月31日,覆盖457个日历天。
该项目预估处理10万担烟叶,最终结算以实际发生数量为准。招标要求服务方具备专业资质和良好信誉,确保为烟农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
产业展望:长效机制助力高质量发展
“这项工作对提高分级质量很有好处。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总结散烟收购分级中的好做法、好方法,改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建立散烟收购分级长效机制,助力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蒋闻予表示。
“以农为主”的分级培训模式在宜章县的探索,已显现出多重效益。既提升了烟农的技术自信,又保障了烟叶收购质量;既维护了市场秩序,又为专业化服务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专业化服务体系支撑下,宜章县的烟叶产业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分级培训到设备维护,从打包装卸到运输管理,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夕阳西下,结束一天培训的烟农们陆续离开烟农合作社,手中多了分级技术手册,眼里多了几分自信。周友斌小心地把烟叶样品收进行囊,和同村的几位烟农讨论着明天的分级计划。
分级技术的普及让烟农们有了更多话语权。他们不再被动等待收购结果,而是能够预判烟叶价值,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角。(胡镕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