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画卷”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6-20 11:55:38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晨雾中的永州祁阳文富市镇双龙桥村,光伏发电板在朝阳下泛着蓝光,与山脚波光粼粼的鱼塘、连绵起伏的白色大棚构成“三色画卷”。祁阳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建阳站在村里的鱼池边,一边投

晨雾中的永州祁阳文富市镇双龙桥村,光伏发电板在朝阳下泛着蓝光,与山脚波光粼粼的鱼塘、连绵起伏的白色大棚构成“三色画卷”。祁阳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建阳站在村里的鱼池边,一边投喂饲料,一边介绍:“咱们的‘渔光互补’模式,让每亩产值增加1000元!”不远处,脱贫户刘胜德正将打包好的鲜鱼装车,笑着念叨:“李书记带来的这三个‘金饭碗’,端得稳!”

破局“散乱弱” 光伏发电点亮“绿色银行”

合并前的双龙桥村,村集体账上常年没有收入,25个村民小组各自为政,连村部会议室都堆满杂物。2023年,驻村工作队进驻后,李建阳带着队员王仲卿用两个月时间走访全村,在原村小学屋顶实地勘察光照条件,最终选定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当时不少村民质疑,说这东西晴天能发电,阴雨天就闲置。”支书刘卫军回忆,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工作,承诺“收益分毫不差”。

(光伏发电航拍)

2024年5月电站正式并网运行,李建阳在村委会打开电脑,向村民展示实时发电数据。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让村民直观看到发电效果:装机容量80千瓦电站3座,年发电量超20万度,收益直接打入村集体账户。“去年发电赚的钱,李书记让我们入股还能分红。”脱贫户刘胜德翻开存折,上面记录着“光伏分红800元”。

与此同时,村会计李建国展示账本:2024年光伏发电收益6万元,其中70%用于村道硬化、路灯安装等公共事务,30%按人口分红。68岁的五保户李大爷每月能领到60元补贴,他指着屋顶的光伏板说:“这东西不占地方,照着太阳就给钱。”

目前村里正在安装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李建阳带着电工调试设备。“以后每度电都能追踪记录,还能根据电网负荷调整发电时间。”他指着监控屏上的曲线图解释,“下午三点发电量最高,够全村用一天。”

激活“水经济” 圈桶养鱼趟出“致富新路”

双龙桥村共有20口鱼塘分散在各自然村,工作队从整合资源入手,将鱼塘统一流转,并平整出10亩连片区域,建成标准化圈桶养鱼养殖基地。

除此之外,工作队联系省水产研究所,请来专家设计圈桶养鱼养殖系统:在直径10米的水池里架设增氧设备,让鱼群逆流游动,生长速度提高30%。技术员小陈说,加装了微孔曝气设备,鱼苗存活率稳定在97%以上。

(圈桶养鱼设施)

销售难题也有突破。2024年5月,李建阳带着鱼样跑遍县市的几大卖场,最终和本地万和超市签下直供协议。“他们要的是活鱼,我们设计了循环水箱,装车后成活率还能达到99.5%以上。”养殖户刘志强说,现在每斤鲈鱼批发价比市场价高2元,他家的5个鱼池年收入突破8万元。

在这次水产养殖改造项目中,残疾养殖户赖新民是最大的受益,往年他因右腿不便,每天得弯腰七八次提水换塘,水温全凭经验估摸,稍有疏忽鱼苗就容易翻白;现在鱼塘装上循环水系统,温控设备自动调水温,增氧机定时运转,他不用再扛着水桶来回跑,坐在塘边就能看仪表、查机器,省了不少力气。

“现在不用每天换水,水温也能稳定在适宜区间。”赖新民蹲在塘边,手指轻轻拂过新安装的防渗挡板,眼睛盯着不远处匀速运转的增氧机。

深耕“菜篮子” 大棚蔬菜种出“振兴图谱”

过去双龙桥村的蔬菜种植靠天吃饭,300亩低产田一年到头种两季萝卜白菜,亩均利润不到1000元。工作队带领村民整合零散耕地,拆除田埂建起连片大棚。村民李大姐家原本有5亩分散的“补丁田”,现在流转给合作社,每年租金3000元。“以前自己种,除去人工一年剩不下三千块。”她现在在合作社打工,每天摘菜、分拣能挣80元。

技术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工作队邀请专家安装了土壤墒情监测设备,能随时查看氮、磷、钾的含量。以前都是靠经验浇水施肥,现在手机会提示缺少哪种养分。技术员小周指着大棚里的滴灌设备说,番茄苗比以前长得更壮实,产量提高了四成。去年试种的特色蔬菜销往长沙,每斤售价比本地市场多出3块钱。

(李建阳检查蔬菜大棚设备)

今年1月,李建阳带着菜样参加永州市农产品展销会,步步高超市采购经理当场签下20吨订单。现在每天固定两趟蔬菜车发往市区,凌晨五点装车,六点半准到农贸市场,配送员老陈翻开送货单,30%的订单来自线上预售。

党员带头搞创新。村支委王建军承包“党员责任棚”,试点“鱼菜共生”系统:养鱼池废水经过微生物分解,变成种菜的营养液。省了化肥钱,菜还长得水灵,他家的生菜用补光灯延长光照时间,采收期从40天延长到60天。

刘大伯的转变最让人感慨。3亩大棚装上自动卷帘机,李建阳教他微信接单。“昨天群里订了50斤辣椒,我让隔壁老李帮忙摘,结工钱的时候顺道给他拿了两包烟。”刘伯的记账本上,2024年卖菜收入第一次超过1.3万元。

夜色渐浓,双龙桥村的路灯次第亮起,村口的“惠民服务站”里,李建阳正整理第二天要代销的土鸡蛋,墙上挂着新贴的“快递代收点”标识。光伏板泛着微光,鱼塘里的增氧机咕嘟作响,大棚卷帘机在晚风中轻晃。这座合并后的新村,正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