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4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发布公报,感谢中国通过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向马达加斯加南部遭受热带气旋灾害的5万民众提供1600吨粮食援助。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持续推进自身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积极将气候援助纳入对外合作的整体框架,使之成为外交和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战略性新方向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更以鲜明中国特色和显著实践效能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生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内涵 。
气候援助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战略新方向是时代所需
为响应全球发展新议程,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尤其是气候行动(SDG13)目标,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加大在气候援助方面的投入。中国把气候援助视为履行国际义务、支持全球发展倡议的关键举措。这一行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减贫发展、能源保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这 “三重压力” 相契合,能够助力它们突破绿色发展的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开拓出发展合作的全新空间。与此同时,这一举措也凸显了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是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致力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切实行动。
中国气候援助具有其独特路径与创新模式
中国的气候援助并非简单复制既有模式,而是立足自身发展经验与南南合作基础,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契合伙伴国需求的创新之路。中国根植南南合作,强化平等互信,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将受援国需求和优先事项置于首位,聚焦务实高效,突出“授人以渔”,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重点支持技术转移、人员培训、规划咨询,着力提升受援国自主应对气候变化的内生动力,如大规模开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培训、援建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以绿色基建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成本和建设经验优势,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光伏、风电、小水电)、电网升级、清洁交通、节能建筑等,这些项目直接减排增效,同时解决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如援建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项目;
坚持“减缓”与“适应”双轨并进,既支持减排项目,也大力投入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如提供抗旱抗涝作物、援建水利设施、支持生态保护恢复、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方位提升伙伴国气候韧性。注重协同增效,服务共同发展,将气候援助项目与受援国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合作倡议(如“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紧密结合,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综合效益;例如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中方援助的4000套户用光伏系统为缺电村落带来稳定照明,同时减少柴油发电污染,实现减贫与降碳双赢。推动技术适配创新,提供成熟可靠、经济适用、易于推广的绿色技术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应用清洁技术的门槛。
中国气候援助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拓展气候援助新方向,其深层意义在于价值理念的引领。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坚定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将自身发展机遇与世界共享,特别是帮助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挑战,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休戚与共、权责共担的共同体意识,是理念转化为行动的典范。同时,中国模式证明,应对气候变化不应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合理发展权益为代价,通过气候援助支持其走上绿色低碳、气候韧性型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以发展促减排”的新方案,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作者:王新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中国服务贸易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