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波万顷的东海之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已走过四十载春秋。这座中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创办的艺术学府,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为魂,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
艺术教育先驱地:四十年薪火相传
1983年,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成立,开创了全国综合性大学办艺术学院的先河。
四十年间,赵沨、刘以光、周畅、易中天等名家先后在此执教。鲜为人知的是,易中天能来厦大正源于魏传义的慧眼识才——1992年他让易中天接任艺术研究所所长,使其最终走向全国。2021年,音乐表演、绘画专业双双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艺术学跻身一级学科,彰显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艺术创作新高地:扎根传统面向未来
学院漆画专业师生4次荣获中国美术奖金奖,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落户于此。2024年央视春晚厦门分会场上,三十名音乐系学生身着改良漆线雕纹样演出服,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背景前合唱《爱拼才会赢》,和声与海浪交织成动人闽南注脚。
2025年3月,"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青年艺术家作品交流展"在福建省美术馆开幕,这是学院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项目,促进两岸艺术交流。2020年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创意与创新学院,首届毕业生160余人赴世界名校深造,开启国际化新篇章。
美育实践先锋地:浸润心灵赋能未来
在建院40周年之际,学院举办美术系教师优秀作品展、音乐系专场音乐会等系列活动。2025年4月,美术系教师优秀作品展展出50件力作,多件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延续了"双金一铜"的辉煌传统。院长刘赦教授表示,学院将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建设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学院。
时代精神诠释者:以艺术之名致敬历史
正在排练的《血色黎明》,通过合唱艺术再现中华民族抗战的坚韧不屈。编剧刘力前以"过客"为笔名暗含历史思考,廖美群与黄子桓的联合作曲则融合学院派与青年视角,使作品兼具历史厚重与时代清新。
当建南大会堂的钟声与鹭江潮声共鸣,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已站在新起点上。从魏传义先生"把荒地变艺术殿堂"的壮志,到《血色黎明》传递和平发展的时代强音,四十年间,学院始终以海洋般的胸怀接纳多元艺术。在这片艺术浸润的土地上,新一代艺术人才正茁壮成长,为文化自信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李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