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磐安县新渥镇还沉浸在睡梦中,64岁的陈邦汉已经系好跑鞋鞋带。早上四点半,他沿着城乡公路向城区跑去,六分钟的配速,三十公里的路程,这是他与晨光不变的约定。“跑起来的时候,能听见心跳和呼吸的节奏,那种感觉就像和自己的身体对话。”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滚落,远处夜色正在褪去,透出一丝晨光。
十年前,这个经营便利店的普通店主不会想到,一场偶然的马拉松赛事,会让奔跑成为他生命的韵律。如今,他的足迹已遍布20个省份,53块奖牌在玻璃柜里闪闪发光,但比起奖牌数量,他更珍视的是奔跑带给生活的改变,以及那个“用脚步丈量中国”的梦想。
从药乡古道到马拉松赛道
2015年磐安半程马拉松的起跑线上,陈邦汉穿着运动鞋不停踱步。“当时就想试试自己能跑多远,没想到一跑就停不下来。”两个小时后冲过终点线时,沿途观众的欢呼、志愿者递来的水瓶、完赛奖牌的重量,都让他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跑步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每个人都在和自己比赛。”对他来说,名次不是最重要的,比赛浓烈的氛围和到达终点的兴奋才是奔跑最简单的快乐,自此开启了他的马拉松奔跑之旅。随后的几年里,各个省会马拉松都出现了陈邦汉的身影。每一段比赛记忆,就像橱柜里的奖牌,被他珍藏着;每一块奖牌都如数家珍,安徽的奖牌是木质的,雕刻着“秀才”两字,西安的奖牌是青铜的,雕刻着火舞凤凰,北京的奖牌是镶玉的,雕刻着五爪金龙……。
图为陈邦汉奔跑在景区
从热爱到专业
在陈邦汉的训练记录里,记录着这些年的跑步心得:要循序渐进、要科学补给、要倾听身体;不要攀比配速、不要盲目加量、不要轻视恢复。
这些经验来自他十年跑旅的教训——在日常训练时,盲目加大训练量,导致膝盖、脚踝红肿;跟随他人步伐时,配速不适导致体力消耗过大,后半程没跑下来;参加比赛时,没及时补充电解质差点中暑退赛。
“现在我会随时查看配速和跑步时间,科学恢复体力。”他展示着随身装备,连水壶都标记了刻度,“我身边有朋友想跟着我一起跑,我就和他说不要着急,慢慢来,跑鞋也不用买牌子,但是一定要试穿一段时间再跑,合脚比牌子重要。”
跑出经验后,陈邦汉还经常组织邻居、朋友一起越野跑。听到是陈邦汉领队带跑,朋友都很安心,从几人小队扩展成几十人的大团队。曾经陈邦汉妻子以前身体不好,经常中暑、发冷汗,后来渐渐受到陈邦汉跑步的影响,跟着陈邦汉的步伐一起跑步、跑山,现在的身体状况有很大改善,而家人身体越来越好也更加激发了陈邦汉的跑步热情。
图为陈邦汉日常训练
从跑起来到慢下来
回望这十年的马拉松之路,陈邦汉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享受奔跑、享受孤独,珍惜每一次呼吸、每一步脚印。曾经他觉得十年内要跑完全国,但是现在他更注重生活。他说,目标会越来越接近,但享受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陈邦汉的橱柜里摆在他参加过的赛事奖牌,每一段比赛记忆被他珍藏着。他摩挲着西安马拉松的青铜奖牌,火凤凰纹路在掌心微微发烫,想到和妻子在西安古城墙下的漫步;广州全马天气异常炎热,奔跑的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但沿途观众的热情和欢呼仍在脑海回响;古道跑步时,最舒适的风从林间穿过、从皮肤上掠过,一路疾冲在山顶骤然停步的舒爽,那些感觉让他印象深刻。
现在的他并不在执着最快的速度跑遍全国,而是带着家人经常旅游打卡,偶偶带着小孩登山健身,或者与三五好友相约晨跑,休息时闲话家常,聊一聊自己的小店和尚未完成的梦想。
跑步就像人生,最初跑起来的时候总带着一股冲劲,仿佛慢一步就被生活甩在身后,那时候跑步是一种征服——征服距离、征服极限,但跑的久了,才渐渐明白,跑步不是与时间赛跑,而是与生活共舞,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这个小店主用十年时间证明,真正的乐活不是逃离日常,而是像他那样——把便利店变成梦想补给站,让每一条普通街道都成为闪耀的赛道。(徐梦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