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步入十一月,沙颍河畔的周口中心港范营作业区一派繁忙景象,吊机起落,船舶穿梭。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满载集装箱的货轮缓缓离港,驶向江海。
“周口港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周口市临港物流发展中心主任胥凯感慨道,“5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年吞吐量千万吨级的内河小港;如今,已成为淮河流域乃至长江以北规模最大、靠泊能力最强的内河大港。”
数字是巨变最有力的见证:5年间,周口港货物吞吐量从2020年的1860万吨跃升至2024年的520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85%以上;集装箱吞吐量更是从2019年不足1万标箱猛增至2024年16.3万标箱。
“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看集装箱。”这句行话,验证了今日周口港的成色。凭借吞吐量和通航能力的双重跃升,周口港已成为豫货核心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箱通世界、货运全球”的愿景正化为现实。
然而,周口的雄心不止于水,唯有织密一张“公、铁、水、空”高效协同的立体交通网,才能真正激活港口的枢纽价值。
多式联运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更是真金白银的效益。益海嘉里(周口)公司的物流变革最具代表性,东北大豆通过长江、淮河、沙颍河,走水路运抵工厂码头,比过去经海运中转再陆运的方式每吨成本节省约50元,“这一年下来,就是上千万元的利润。”
这种成本优势正在转化为产业吸引力。近年来,周口港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及东南亚等经济活跃地区,融入“六省七港”合作,链通中欧班列,开拓出一条“公铁水”联运的新丝路,物流成本较公路运输降低30%以上。
从通江达海到多式联运,周口港的枢纽能级正发生质变。即将建成的集疏铁路专用线将实现“火车开到码头边”的“铁水”联运;宁洛、大广等高速在此交会,形成便捷的“公水”联运网络;与西华通用机场的联动,更勾勒出“公铁机水”联运的未来图景。
周口港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国家战略的深度赋能。从荣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到入围“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名单”,再到“周口—漯河枢纽经济先行区”获批,这一系列金字招牌背后,是中原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深度耦合。
这种战略叠加效应在航线布局中尤为明显:43条航线中,12条连接长江经济带,8条对接长三角,5条辐射东南亚、南美洲,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物流大通道。沙颍河航道“四升三”工程完工后,通航能力将大幅度提升,可通行单船3000吨,为中原地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提供战略支撑。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周口港的跨越式发展,是“通道经济”取代“经济通道”的生动实践。它用集装箱丈量出内陆开放的广度,用多式联运编织起联动全国的网络。未来,这座国家枢纽将继续承载中原崛起的梦想,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浪潮中,驶向更为广阔的蓝海。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赵俊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