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履带式收割机轰隆隆开进田间,在玉米地里碾出深痕;烘干机24小时不停,为粮食安全归仓保驾护航。连日来,西华县大小农机具齐上阵,男女老幼齐心协力,抢收花生、红薯、瓜菜……一场与天争粮的“抢收战”已近尾声。目前,该县70多万亩玉米、12万多亩大豆、12万多亩花生、32.7万亩瓜菜,基本抢收结束。
秋收时节,连绵阴雨却持续了一个多月。“地太湿,轮式收割机根本下不去,眼看着玉米快霉在地里,干着急。”一名农户说道。面对成熟庄稼无法收割的困境,西华县紧急启动秋收应急预案,组织农业农村局、农机中心等多部门联动,从抢收、烘干到收储、理赔,全程护航。
西华县定下原则:“先熟先收、有涝先收、易损先收”。抓住降雨间歇的“窗口期”,全县调度1532台收割机,其中542台履带式收割机专攻湿软地块,分片包干、精准下田。在大广、安罗等高速路口设服务站,为跨区农机提供作业信息、燃油补给,确保“人到机到、机到地到”。
对于机械难进的小地块,该县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组成帮扶队,用“土办法”攻坚:人工掰棒、肩扛运送,累计抢收面积达15万亩。同时,农机专家改装农机具,扩大轮胎接地面积,让机器“地湿能下田,冒雨能作业”。
为解决湿粮晾晒难题,该县开辟学校操场、村级广场等临时晾晒点,并推动烘干设施全覆盖。全县建成61处烘干点,配备78台设备,日烘干能力1.2万吨。采用天然气、电力、生物质燃料多能互补方式运行,使烘干成本控制在每斤湿玉米7至9分钱之间。统筹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对烘干企业每斤给予4分钱补贴,鼓励其扩大烘干规模、延长运行时段。全县累计烘干玉米3亿多斤,有效保障粮食品质和农户收益。
围绕“收得稳、储得好、卖得出”的目标,西华县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粮食等部门对接牧原、双汇、枣花面业、鑫鑫粮油、龙达面业等龙头企业,推广“订单收购+代储加工”模式,打通收储通道。国有粮食企业主动腾空仓房,协调社会厂房、闲置库区作为临时储粮点;大型粮食经纪人参与代储收购,形成“国有引领、民营协同、多元共建”的收储格局。建立玉米收购日报制度,实时掌握收购量与价格动态,引导农户择机售粮。加工企业收购价平均1.135元/斤,大型粮食经纪人收购均平均0.7元/斤。全县收储秩序总体平稳,市场信心良好。同时,面对连续阴雨造成的部分籽粒霉变等损失,启动农业保险理赔程序,确保农民损失得到及时补偿。
“雨下得再久,地再泥泞,粮也不能烂在地里。”一名正在烘干的农户抹着汗说。
西华县这场秋收攻坚战,靠的不仅是机械和政策,更是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如今,该县秋粮已基本归仓,下一步将转向秋种,为来年夏收打好基础。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李俊杰 通讯员 彭世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