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职”字特色: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2025-09-29 15:19:26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如何在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的局面中,牢牢扭住职业教育这个抓手,为就业探路?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聚焦“职”字,将价值、知识、技能,整体优化、深度融合、形

 如何在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的局面中,牢牢扭住职业教育这个抓手,为就业探路?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聚焦“职”字,将价值、知识、技能,整体优化、深度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一、 深耕“职”字特色,整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紧扣“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避免“空对空”的说教。从目标、内容、载体等方面,整体构建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德技并修”为目标。学校将“立德树人”细化为可操作、可衡量的职业素养目标,明确“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法治意识、创新精神”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采用“多能并重,学做一体,校企融通”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明确将“践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担当解决生产一线问题的责任”作为教学目标,突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以实现学生“技能达标”与“德育合格”的双重考核目标。

(二)以“职业技能+思政要素”为内容。学校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轨机制,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增设专题模块,结合周口本地的地域特色,邀请校友分享创业故事,并通过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举办相关活动,邀请劳模、标兵进校,以奋斗故事诠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大力宣传学校本土的“海燕精神”。指导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深挖思政元素。密切结合职业教育,讲解和践行职业底线。用实训、实操诠释大国工匠精神。通过案例传递“爱心与责任”的职业信念。

(三)以“协同育人”为载体。学校搭建校、地、企三方整体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各级工会共建劳模工匠学院,定期和不定期邀请全国劳动模范、行业技术能手来校讲座。与本地龙头企业建立思政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观察、学习、模仿、践行企业员工的操作规范,参与企业的质量管控流程,体验感悟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与周口市博物馆、吉鸿昌纪念馆等联合,开发“行走的思政课”的实践路线。

二、立足“职”字特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美国实践教育家杜威强调“做中学”。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立足教育实践,通过认知、实践、贡献三环节,建构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职业认知”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针对学生模糊的职业定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结合,开展“职业认知启蒙周”、“职业认知启蒙月”。让行家好手讲解职业知识。到企业参观、研学,了解职业。邀请专家讲解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学好技术不仅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组织学生走访企业,感受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伦理,树立技术向善的职业观念。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把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结合。

(二)“职业实践”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终归是一门实践课程。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不断提升。学校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各种技能竞赛、项目研发等实践环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和执行对实习学生的思政考核标准,把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协作精神、责任担当、开拓创新等作为考核模块。学校“以赛育人、以赛促德”,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公平竞争的法治意识有机结合。

(三)“职业奉献”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属。当代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因此,学校明确提出职业奉献要求。引导学生将职业技能的学习与社会服务结合,着力打造“‘技’暖中原”的志愿者服务品牌。根据专业优势,组建“农技服务队”、“家电维修队”、“大健康咨询队”等志愿服务团队,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服务。教育学生用专业技能传递爱,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中,体会责任担当。

三、彰显“职”字价值,建立整体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指标要落到实处,离不开多方协调,共同努力。多方整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才能减少内耗,增强教育实效。

(一)建设“四结合”的师资队伍。学校认识到“双师型”只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师资要求。为此,学校不仅发挥在校专业教师队伍的积极作用,而且聘请“银龄教师”和各行各业的兼职教师,整体建构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行业教师、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教师等,四结合的“多师型”教师队伍。“多师型”不仅体现在教师队伍的人员组成上,而且体现在一个教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

(二)推进“校企融合”的法治化。合作意向,是校企融合的第一步,在自愿、平等、互补的基础上签订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校企融合的合同条款,要细化、可操作,要有责任条款。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位“德法”教师,讲好法治课,努力成为法律专业人才,切实提升学生的法治水平,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学校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夯实校企融合的法治化基础;推动企业联合开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校本教材,将企业的规章制定、行业标准转化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切实推进校企融合法治化的进程。

(三)整体优化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改变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在“过程评价+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推广完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的评价体系。过程评价包括学生上课的考勤、作业完成、课程期末考试等方面。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成绩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有机结合来确定。企业评价,由企业从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方面打分。社会评价,指跟踪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服务的表现和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反馈。

四、结语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满意度均达到93%以上,不少学生获得“岗位能手”、“技术能手”的称号,不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其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从“职”字入手,找准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在未来,每一位“河科职大人”将继续在“职”字上做好文章,为培养时代新人做出新贡献。

来源:环球网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