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李鹏举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戏曲影视文学专业,在校读书期间,他就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始了视频创作,在他们的镜头里记录着人间百态,有时代青年的英气勃发,有垂暮老人的沧桑与智慧,更有着家乡悠久历史文化和一个个好听的故事。在他看来,透过小小的镜头可以更好地爱这个大大的世界,而摄影不仅仅是兴趣爱好,更是一份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在刚进入大学时李鹏举有些迷茫,毕业就业方向是什么?大学期间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养活自己还能锻炼技能?因为给家人立下了承诺,他就边学习边打工,有一天,有人到李鹏举工作的餐馆发放传单,是一家婚庆公司的宣传单,这让他觉得是个学习的方向。于是他从做学徒开始,适应机器、学习技术、勤学苦练,直到能够独立完成拍摄。得益于这段经历,在大一时,他与室友组建起了视频创作团队,经过四年的磨合,临近毕业时,他和伙伴们决定携手创业。
河南汐屿时光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鹏举说:“当时在大学创业园的帮助下,我们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毕业后看到身边有人涌向大城市,但我总想着,能不能把学到的东西用在熟悉的土地上,并且靠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于是拉上室友,带着这份简单的承诺和一股热情开始了创业路。”
然而,创业艰难百战多,创业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对于不靠父母,自己白手起家的李鹏举来说,这条路更是崎岖坎坷。由于缺经验、缺资源,很多想法在落地时才发现实现不了,但他们没放弃,靠着接小单挣的钱一点点更新设备,“边做边学”慢慢摸索,可随着单量变大,却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储备资金见底、工资发不下来等难题接踵而至,公司也面临散伙的风险。
李鹏举说:“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服务大厅的创业窗口,咨询了创业贷款的政策,同时递交了材料。没想到在最关键的时刻,政府给了我们20万无息创业贷款,拿到贷款后,我们第一时间更新了设备,生产效率提上去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敢去尝试新赛道这一步,让我们真正在周口扎下了根,不再是‘漂着’的创业者。”
有了资金、人手和新设备,李鹏举他们终于敢“放开手脚”闯新赛道。一方面深耕传统拍摄业务,另一方面在新兴领域大胆创新,比如探索更灵活的合作模式,尝试从单纯的拍摄转向“AI内容创作+品牌赋能”。
李鹏举说:“截至到今年公司带动大学生就业百余人,公司规模从原来的100平到今天2000平,慢慢地业务越做越稳,我们也真正在周口家乡站稳了脚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回报。他们用汗水凝聚成的影视作品,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政府单位、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认可,大家开始指定他们制作各类作品。在共青团周口市委的指导帮助下,李鹏举带领公司拍摄并剪辑各类活动视频30余个,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他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全国铜奖”、河南省思政(微课)一等奖 ,以及周口市“文明青年”、周口市“优秀志愿者”、周口市“青年就业创业指导师”等荣誉称号。
李鹏举说:“作为新兴领域的青年,共青团周口市委也为我们青年搭建了很多学习交流的平台,特别关注我们这些新兴领域青年,搭建了很多学习平台:组织我们去外地考察先进企业,对标行业标杆,有了这些机会让我们跳出小圈子,知道创业不止要“埋头干”,更要“抬头学”,也让我们这群青年创业者找到了扎根家乡的‘真正青年底色’。”
在事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李鹏举和他的团队始终不忘践行社会责任,坚持参与公益事业。连续多年组织并参与“爱心高考”志愿服务,助力学子圆梦;开展贫困大学生资助计划,帮助多名困难学生继续学业;定期前往敬老院慰问老人,传递温暖与关爱。作为一名青年企业家,他将社会责任深度融入企业发展之中,坚持用企业之力反哺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情怀。
李鹏举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坚守初心,一是深耕专业领域,继续用镜头记录家乡、传播家乡文化,深度融入家乡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局,让更多人了解周口,留在周口;二是担起青年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加大公益投入,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周口篇章作出相应努力。”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刘勇